范宁|社会处方新路向 香港“守门人”与“连结员”的实践经验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近年香港社会对“社会处方”(Social Prescribing)的讨论与实践日趋热烈。在人口老化、长期病患和社会孤立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单纯药物治疗已无法全面应对市民的健康需求。社会处方提供了一个新路向:将病人的健康问题与其生活处境、社会因素相连,透过转介至非医疗性的社区活动或服务,来改善身心健康。在这一转变中,医生不再只是“开药”的专业人士,更成为连结病患与社区资源的“守门人”。

要让社会处方有效,医生必须离开诊症室,走进病人的生活情境。

本港不少社福机构正为推动“社会处方”默默努力。今年9月,“医护行者”联同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香港青年协会、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共同主办举办研讨会“社会处方在香港发展的未来可能:他山之石和本地经验的启示”,分享他们如何实践“社会处方”,关顾不同社群的健康需要。

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健舍辖下的医务所经验正体现将社会服务与医疗服务深度结合。他们早在2018年成立基层医疗健康服务队伍,为旗下长者中心一些被界定为高风险的长者设计计划。在个案经理和联络员支援下,集中照顾长者的健康需要。

“社会风险评估”识别个案
“连结员”度身订造支援计划

至今年,医务所前台加入“社会风险评估”环节,让病人自愿申报其面临的社会风险因素。由家庭医生识别具有非临床需求的病人,根据评估结果,将病人转介至连结员。连结员与病人会面和进行简单评估后,会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制定支援计划,将病人转介到合适的社区活动或服务。其间连结员会监察进展,按需要再调整支援方案。

社会处方要成功,不应只依赖医生。因医生诊症工作繁忙,缺乏时间,这正是连结员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他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连结”与“同行”,职责包括:

深度探索需求: 与服务使用者会面,给予情感支援和陪伴,深入了解其生活处境、兴趣和健康目标,协助其自主制定健康计划。

连结社区资源:担任医护、社福机构与服务使用者之间的桥梁,转介至合适的非临床社区活动,例如康乐活动、兴趣小组、就业支援或志愿服务等。

促进自我效能:协助服务使用者培养“自我照顾”的能力,让他们在服务期结束后仍能自主地参与社区,持续改善健康。

培训有志之士
成为社区健康新力量

要成为连结员,都需要有服务社会的心。人才培训方面,香港青年协会是本地推动连结员培训的先驱之一。他们将连结员“在地化”为全健师。培训对象不仅限于社工,也包括有志于推动社区健康的学生或退休人士等,让健康的青年人也能成为社区健康的力量。课程设计参考了英国国民保健署(NHS)的架构,并加入本地脉络,提供实体及网上课程、实习和个案计划的实践机会。

青协的服务对象除青年人、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外,亦包括面对社会孤立的长者。社工评估个案后,由医护与服务对象跟进咨询,最终转介至全健经理服务,制订个人化的健康改善计划,转介他们参与不同的工作坊和活动。

虽然香港目前尚未有如英国或新加坡般由上而下、具政策性的社会处方系统,但香港的发展模式在“民间和社会机构自发”推动下,透过社会处方实践了“Touch, Hold, Care”的理念,证明社会处方有其价值,尤其在应对社会决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上,如收入、教育、就业等。

作者范宁是非牟利组织“医护行者”创办人,外科专科医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