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远|北都收地不能只靠“拗” 安置政策必须“以人为本”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自去年六月起,我的办事处已接获超过百宗来自北部都会区收地范围内居民的求助。研究团队深入调查其中32宗个案,发现逾九成涉及土地安置问题,具体包括:43.75%涉及房屋安置争议、25%与登记及地址证明有关、21.9%属补偿争议及行政延误。这些数据清楚显示,现行收地补偿机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

寮屋独居长者不获安置

在众多个案中,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长年居于原地的长者。例如,一位在屯门亦园村居住数十年的独居长者,因健康欠佳,原以为收地后能获合理安置,却被告知其寮屋属僭建物,不符安置资格。许多长者从未意识到需保留数十年前的信件作为住址证明,而村民惯用邻居、士多或亲友的信箱收信,政府却不接纳这些证明。即使有邻居或村长作证,甚至出示在该区就读的纪录,政府仍不予理会,反映制度严重脱离现实。

研究团队成员曹承祐指出,现行制度过度依赖文件及冻结日期,无视实际情况。例如,洪水桥村民自2018年人口冻结后,长达七年未获正式通知,直至2024年9月才突接迁出通告。这种“失联式行政”,令居民在面对重大变故时毫无准备。

资讯零散官民沟通困难

研究显示,9.4%的居民反映“政府部门未有回复或程序不明确”,25%因资讯不透明而面临地址或身份登记问题。许多居民多次致电政府热线均无人接听,需透过议员办事处才能与政府直接沟通。政府资讯分散于不同部门及网站,缺乏一站式平台,对数码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收地影响不仅限于居民住所,还波及许多小型业务。政府设定的业务补偿门槛过高,且仅以占地面积计算,未充分考虑商誉价值及搬迁成本。即使经营者能提供商业登记等证明,若业务位于官地或不合规格寮屋,仍会因地点问题被拒补偿。

制度僵化人文关怀缺位

研究团队成员霍威信指出,洪水桥收地范围内约有800至1,000只动物受影响,许多村民无法在新安置屋邨饲养原有宠物,大型犬只更被禁止进入公屋,造成情感与生活的双重断裂。此外,北部多条百年乡村及宗祠、书室、炮楼等文化载体面临清拆,其中包括10幢具评级历史建筑。村民之间长年建立的社区网络因分拆安置而瓦解,长者尤其难以适应都市化生活,承受孤独与焦虑等心理压力。

目前我正跟进30多宗未解决个案。坦白说,与当局争取的唯一方法就是“硬拗”——透过村长信件、成绩表等各种方式说服政府。然而,这正反映制度缺陷:为何同样情况,有些个案“拗”得成功,有些却不?良好的政策不应依赖议员逐个介入,而应具备清晰、透明且公平的标准。

研究团队成员谭永昌分析多国经验,包括英国的“干扰损失补偿”全成本模式、日本土地区划整理的法定说明会、台湾“权利变换”的多元认定、新加坡HDB宠物政策,以及日本311地震后的集体迁置经验,均值得香港借鉴。

基于研究提出八大建议:

1. 引入“双轨资格认定制度”,在保留文件正规轨的同时,新增“实况证明轨”,以水电单、医疗纪录、村代表证明等加权佐证评分。

2. 建立“动态补偿基准调整机制”,每季自动更新补偿标准。

3. 设立“一站式收地与安置联络办公室”,由发展局统筹各部门,落实“先安置后清拆”原则。

4. 修订《收回土地条例》,加入最低准备期、安置到位门槛与强制暂停机制。

5. 成立“收地与安置监察委员会”。

6. 兴建宠物友善专用安置屋邨,设立官方宠物收容中心。

7. 划定文化“非拆迁区”,保护历史建筑。

8. 推行集体共住安排,将邻里、长者与护老者安置于同一屋邨。

希望政府触及核心问题

对于政府近日回应,发展局称会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提供迁出缓冲时间,地政总署则指会“弹性处理”安置补偿申请。这些表态虽具正面意义,却完全回避了报告中提出的宠物安置、文化保育、社区延续等人文关怀问题。

洪水桥收地范围内受影响的动物多达近千只,许多村民无法带同宠物迁入新居,大型犬只更被拒于公屋门外。这些宠物对村民,尤其是独居长者,不仅是陪伴,更是情感依靠。然而,政府对此只字未提,仿佛动物与人的情感连结无关紧要。

此外,政府对文化保育和集体共住建议亦无回应。北部多条百年乡村及历史建筑面临清拆,社区网络因分拆安置而瓦解,长者承受心理压力。

必须强调,我接触的村民全数支持北部都会区发展,他们只期望获得合理安置。缓冲期和个别弹性处理只能局部纾困,无法解决人文关怀与社区延续的根本问题。我促请政府认真考虑具体建议,不仅着眼行政程序改善,更应关注居民情感需要、文化传承与社区网络的延续。

在社会发展洪流中,长者不应成为牺牲品。城市发展固然是公共利益所在,但不应以居民生活质素、心理健康及社区稳定为代价。人文关怀不应流于口号,而应体现于具体政策。

是次报告会提交政府及立法会相关部门,作为跟进依据。我诚盼政府正视居民诉求,检讨制度缺陷,建立更弹性、透明及人性化的政策框架。唯有如此,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才能真正兼顾公益与民生,让居民在新社区中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作者狄志远是新思维主席,立法会功能界别(社会福利界)议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