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游.杏林|可见的未来

撰文: 园游杏林
出版:更新:

园游.杏林|李夏茵医生

香港正在酝酿着一种闹哄哄的科研气氛,在生命科学研究里,现时本地的两所医学院在国际上担任着领导者的角色。香港医学院的学者们在临床研究上着实有超卓的表现,与其他学系合作无间,在科学基础上引用到临床治理上,着实是务实的做法。

若果只有科学原理基础,没有临床的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并不会裨益大众市民。一般大众市民,甚至科学家都忽略了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以为医学研究只是一个科学理论的研究。

例如,发现一种病例的根本原因,已是一个伟大的科学研究成果。可是,这并不能代表找到根治这种病的方法,这勉强可以说成为找到良方的起点,但至真正找到有效治理的方法,还有一段非常长的距离,往往可能还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发现雏形的根治方法,再要经过林林总总的临床研究,才可以确定治理的方法有效安全。

所以新的药物就是这么昂贵,因为需要一段很长的科研旅程,才可以到达首站。

当我们庆祝香港生命科技的成功时,请不要轻看这些百年根基,轻看当中复杂艰难的过程,也请好好珍惜那些在这方面投入了青春和血汗的科研人员。

从科研、到生产、到采用,又是另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从学术到变成商品去贩卖,不是像玩具设计般,只要设计受欢迎,就有市场,可以生产。药物的研发除了要证实有效之外,还要证实比现存的治理方法更有效,或者比较少出现副作用,甚至成本更低。

可是,现存的治理方法,通常已经过了专利期,因此价格相对便宜,所以新药要从成本效益角度来取胜,是有相当的难度。除非他们有超卓的效用,非常小的副作用,长期的成本效益低,才可以弥补昂贵的药物价格。这也可以解释为甚么新的药物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研发好,才能推进市场。

当创新科技应用在医疗服务上的时候,我们都兴奋莫名,认为科技战胜了病魔,可是大家也似乎忽略了这些崭新的科技在专利期之内,必然非常昂贵,而他们的成本效益只能在长期使用后才出现,完全是invest to save,先投资后节源的概念。可是,若果此时此刻,没有足够资金投资,何来他日的节源呢?

国际间的数据显示,医疗成本急速上涨是不争的事实,大概有五成的上涨是源自于医疗科技创新。若果在大力推动创新医疗科技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医疗成本上涨会更汹涌,在这可见的未来,我们预备好了吗?

撰文: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李夏茵医生

“园游.杏林”栏目由医管局医护人员撰写。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