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李光耀故居 必须被保留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陈文坪

新加坡开埠(1819年)至今206年,而殖民地期间就有140年。直到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与马来亚、沙巴、砂拉越共组马来西亚联邦,又在1965年被迫独立建国。60年来,新加坡已从过去的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这离不开建国领袖为后代所打下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名人商贾、文豪诗人、英雄伟人,都受后人敬仰。其生活过、居住过、甚至使用过的东西都会尽量保留并加以展示,以此鼓励人民向他/她学习。即便早已被毁,后人也会抓紧机会加以重建、修复,让其伟绩得到颂扬、让其精神获得传承。

新加坡已故“建国之父”李光耀生前居住在欧思礼路38号。这栋住宅过去多年来,在狮城引发热烈讨论,也争议不断,甚至受国际媒体关注。其原因是这一楼房在拆除与保留之间闹得沸沸扬扬、纷纷扰扰。

生活中,我们不时在外公干或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时,总会听闻这是某某名人的故乡、某某名人居住过的房子、某某名人/伟人曾到此一游的地方、这是某位伟人的旧居等等。

如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旧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至今保留让后人参观;中共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的故居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也得到保留。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苏轼)的故里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后人更是加以修复,当今成了一处文化“圣地”。

这些说明什么?这就是历史古迹。为何保留至今?就是值得后人去参观、去探索,甚至进一步去了解,从中学习伟人的坚毅、拼搏、大无畏精神。

已故李光耀故居欧思礼路38号,也是其女儿李玮玲医生生前的住所,李医生已于2024年10月过世。房子产权拥有者李显扬(李光耀次子)在其姐姐过世后,再次以李光耀生前所立的遗嘱为由,要求拆除旧居。

在这之前,新加坡政府多次在国会辩论,对这一楼房的保留与否作了详细说明。新国政府倾向于保持原状。其实,新国多数人民强烈希望政府对已故李光耀的故居加以保留,让后人可以多了解新加坡的建国史与这座故居息息相关。

因为,无论是人民行动党的成立,还是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马分家、一些重要会议决策,政策制定都在这一故居里作出决定。文献记录李光耀当年曾与其他建国先贤如吴庆瑞、杜进才、拉惹勒南和贝恩(K.M. Byrne),定期在此住所秘密开会,讨论成立政党参加立法议会选举,被视为新加坡摆脱殖民、迈向独立的重要历史进程。

可见,欧思礼38号的历史价值、历史定位、历史意义是一处瑰宝。其房子是拆?还是留?并非由少数人说了算,必须尊重民意与法律。不但如此,新国的法律也赋予政府机构对被指定为古迹的财产颁发保护令的权力,不容产业拥有者任意而为。

新国是法制国家,对私人拥有的合法房产,政府不能下达一道旨令去强制执行,而必须经过不同部门的协同,甚至在国会中进行辩论,才能达成共识,并利用现有的条例加以颁布为古迹后,才能获得保留。

就如在狮城,位于乌节路附近槟榔路(Penang Road)的华人宅院“资政第”,是新国潮州富商陈旭年故居,已有百多年历史,现被列为国家古迹;位于马里士他路的晚晴园,因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曾在此居住、策划、领导辛亥革命,也被列为国家古迹。这些更说明,无论是名人的旧居、或伟人居住过的房子都是“无价之宝”,值得保留。

回头看欧思礼38号,这里是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的故居,虽然他已逝世,但新加坡共和国的历史、诞生、马来西亚的成立、甚至新马分家却与这里休戚与共、一脉相连。

如果不被保留,将是新加坡建国史的遗落。如果被拆除,那不但是新加坡的损失,更是在历史道路上迷失方向。

就以路名“欧思礼”来看——思,意即思想、思考、甚至思念;礼,即礼仪、礼让、礼貌,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文明的标志。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们,必须多加思考,保留文化、保留历史、保护伟人故居,让建国精神代代相传是当代人必须去推行的,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路名“欧思礼”已告诫人们,它是一条不一般之路。因此,欧思礼路38号必须列为国家古迹保留下来,以传承新加坡精神,并在每一代人心中相传下去。

作者陈文坪是新加坡时事评论人,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时事和经济民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