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Patagonia古著收藏家 从3件珍罕古著回溯品牌历史与单品演变

撰文: 简皓贤
出版:更新:

古著种类五花百门,有人爱储军品、有人专攻工装,亦有人热爱收藏各种经年著用的牛仔服。说到山系服装品牌古著的代表,就不得不提Patagonia。2000年代初,木村拓哉在经典日剧《美丽人生》著用Patagonia Fleece Snap-T后,就已令品牌一度走红,成为当时潮人必备的经典单品。

廿多年过去,当日的潮物已转化成一代经典,Patagonia的古著至今依然备受热捧。适逢早前Patagonia 于其尖沙咀店举行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复古户外文化展览,《一物》借此机会特意专访了专门分享Patagonia古著小知识的“Everthing about Patagonia”主理人、古著收藏家Michael,一同从他收藏的珍品中,回溯品牌背后历史及设计哲学。

与Patagonia结缘,与Michael本身热爱登山运动不无关系。未收藏Patagonia的古著前,他一直有著用品牌单品,说得上是半个忠粉。直至疫情期间,他移居台湾并在当地的 Patagonia 专门店工作,每日长时间与这些单品“相处”,令他逐渐感受到 Patagonia 的魅力不在于新旧,而在于设计与品质的恒久价值,结果“入坑”渐深,愈买愈多,从最初的零星入手,发展成系统性的收藏。如今,他的Patagonia 收藏已逾七十件,他不仅是品牌讲座的常客,更开设IG “Everything About Patagonia”,不时与全球爱好者交流,分享他对品牌设计的观察及单品细节背后的小故事。

三件珍藏,三个时代的写照

走进 Michael 的“收藏间”,宛如饱览 Patagonia 半世纪的缩影。芸芸藏品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块看起来毫不起眼,画上“Pataloha”字眼的木牌。“Pataloha”这个名字结合了Patagonia 及 Aloha的元素,灵感来自创办人Yvon Chouinard 对夏威夷与冲浪文化的热爱,而这块木牌更是经人手绘图及上漆制成,估计是2000年代的设计,以简洁线条与自然纹理展现品牌文化美学;牌后方有一小破洞,估计是钻孔过深而造成,留下了缺陷美。

但人手制作亦一度令Michael怀疑物品真伪,因为无从证实物品来源,“其实当初入手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见到木牌是人手画出来的。”后来他在IG不断寻找下,终于在一张摄于 Ventura 总部的照片找到这块木块的身影,才证实出自官方员工之手。这段寻根究底的过程,亦令木块的价值增添多一层意义。

而另一件珍品是80件代后期推出的“Patagonia Hawaii Five-Ten Shirt”,这件夏威夷衬衫上的图案则以攀登器材为灵感,承袭当时品牌Catalog 中的手绘风格,将户外物品转化为日常服饰上的细节,别有巧思;更特别的是,衬衫属Made in Hong Kong,只推出过一次后就未曾再复刻过,因此更加难能可贵。

另外大家可能未曾听过,原来Patagonia亦曾推出过登山眼镜!这款Michael珍藏的登山眼镜,是品牌于70年代的出品,采用轻盈结构与皮革侧盾设计,搭配能有效阻隔阳光的硬树脂镜片,重量仅三盎司,完美结合功能与工艺,至今仍令人惊叹。

90年代的单品最值得收藏

除了这些非常罕见的珍品外,Michael 亦有不少其他珍藏,例如被Patagonia粉丝奉为“梦幻逸品的 Patagonia Retro Pile Cardigan 。这款Pile Cardigan是现时不少红星例如G-Dragon等著用的 Retro-X 系列之前身,其中90年推出的绿色口袋版本,在拍卖网上更标价万5至近3万港元,其价值可见一斑。

事实上,Micheal亦分享指,90年代Patagonia 推出的单品,可能最具代表性及炒卖潜力,“当时创办人希望将登山变得大众化及家庭化,因为以前登山可说是比较严肃的,主要都是男士去玩,但其实女士甚至小朋友都一样可以登山。”所以,Patagonia 90年代随著自家新物料研发外,亦加入很多色彩缤纷的元素及大胆创意,设计上打破性别与年龄界限,单品亦变得更有趣及更具收藏价值。

+1

对古著收藏家而言,单品上的标签其实亦同样令人著迷,原因是它们不仅记录了物料革新的历史,也反映了品牌文化的转折。Michael分享其中一个小故事,80年代末美国波士顿门市的员工相继出现不适,后来发现是衣物上含有甲醛所致。此事令Patagonia下定决心,重新检视产品用料,其后更全面改用有机棉,否则停产。“不要小看有机这两字,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大部份产品都属无机(Inorganic)的,始终有机产品本身成本较高。”

Patagonia资深古著收藏家Michael (黄宝莹摄)
Patagonia资深古著收藏家Michael (黄宝莹摄)

Michael认为,Patagonia 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理念及责任感。“ 我看到 Patagonia 不仅推动公平贸易,支持小农生产,还开始研发再生物料,例如把胶樽转化为纤维。对很多人来说,纯有机棉和再生纤维的触感完全不同;但对我而言,它们背后都代表著同一件事,就是Patagonia 对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