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一周年恒指飙四成 盘点牛市背后“组合拳”效力 下一招呢?
超强台风桦加沙,周三(24日)吹袭本港,港股十号风球未停市,甚至高收企稳26500点。偏有凑巧,一年前的9月24日,另一场“平底惊涛”式的风暴,同样在资本市场掀动,内地三大监管巨头齐聚祭出“组合拳”,自从引爆一年的牛市行情。
周初,三巨头再次合体开记招,相似的时间点,难免引发市场憧憬,惟减息等新憧憬落空。不过回视“924”行情一周年,中港股市仍可谓绝地反击,到底产生了怎样真金白银的变化,而股市的狂潮背后,刺激措施的“药效”又是否治标治本?
恒指大涨四成 阿里日成交逼一年前港股单日总成交
将时间线拉回2024年9月。月初恒指失守万七关,成交亦骤缩,一派秋风萧瑟气象。中旬美国减息后,9月24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大巨头齐聚,宣布一系列救市措施,中港股市方急升直上。
先看点数,在前一日消息预热下,去年9月23日大市收报18247点,次日高开逾300点,报18573点。时至今年,9月24日恒指收于26518点,相当于一年大涨8000点或42.8%。
再对比成交额,去年中秋假期,港股失北水支持,成交额低见480亿元。而924出招后的不足20日内,却接连刷新单日4、5、6千亿重要关口,一度刷新历史新高。今年同日,打风天气下,主板仍录得成交2,888亿元,仅阿里巴巴(9988)一只,就因AI消息的利好,成交高达440亿元,近乎追上去年此时港股总成交金额。
最后看总市值,去年救市当日港股总市值32.9万亿元,主板平均市盈率为11.5倍;而今年同日,总市值已增至48.7万亿,同比大增48.0%,主板平均市盈率增至15.1倍。
“组合拳”三方面出招 A股上证创十年高
港股尚且如此,“组合拳”措施,其实更直观聚焦于内地,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其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人币,同时降低7天逆回购利率0.2个百分点。
其二,创设新的政策工具,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合资格者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另有股票增持和回购的再贷款。其三,楼市方面,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平均降幅约0.5个百分点以及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
从A股表现看来,上证综合指数由2770点,飙升39%至3853点,创下十年高;深成指则涨64%。A股总市值由约6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急增约53%至目前约104万亿元,逾1500只股份累计增幅逾1倍,万亿市值企业增加至13家,千亿市值的企业亦增至55只。
楼价仍挫 首八个月商品房销额跌7.3%
股市的热炒固然令人振奋,不过刺激措施中,相当一部分拆墙松绑的措施,是针对内房困局。可惜楼市表现,其实未算乐观。
由于9月数据尚未公布,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可见,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一线城市同比下降0.9%,二、三线则分别降2.4%和3.7%。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方面,一线城市跌3.5%,二、三线则跌5.2%和6.0%。
而今年首八个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录得5.5万亿元,同比也下降7.3%,当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0%,房价似乎仍在寻底。
内房累固投转弱 出口增速放缓仍胜去年
而视乎宏观经济指标,同未披露第三季数据,内地第二季GDP增长5.2%,已较去年出招时的第三季4.6%增速上扬。不过今年8月CPI同比跌0.4%,PPI则跌2.9%;去年9月的CPI则为上升0.4%,PPI下降2.8%,通缩的阴霾未解。
视乎细分领域,消费方面,今年8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与去年9月的3.2%相若。
投资方面,今年首8个月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仅同比增长0.5%,较去年首9个月的3.4%,存在显著下滑,主要受累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弱,首8个月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9%,当中住宅投资降11.9%;而去年首9个月的降幅为10.1%,降幅扩大。
出口方面,据内地海关总署公布8月份对外贸易数据,以美元计当月出口总值同比增加4.4%,而去年9月时升幅为2.4%,可见今年尽管有贸易战风险,出口表现仍算坚挺。但也需留意,该增速其实为近六月最低,主要受累于对美出口,大跌33.1%拖累。
雷志海:两大问题待解决 内银净息差下行不利部署减息
安柏环球金融首席投资总监雷志海分析指出,尽管股市的猛涨令市场惊喜,但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看来,内房的情况仍然严峻,早先提振消费的补贴,也未见延续,如若再有政策接力,或许仍需聚焦此类领域。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还有两大关键性的问题待解决,即产能过剩与债务风险。就产能过剩而言,他举例指,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几乎占据全球八成的份额,是非常夸张的产量,但行业内却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赚钱,问题其实尖锐。
另一边厢,924之后,内地曾提出一系列的化债措施,因为中央政府的债务虽然一直较低,但地方债务就不容乐观。近来有消息传出, 内地或考虑引导国有商业银行等,向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和关联企业提供贷款,以支持偿还拖欠的企业账款。
雷志海表示,如此固然有助于缓解债务风险,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早先险资入市,曾大举加仓内银股,一众股份水涨船高,但如今内银的净息差已然走低,如若再行此招,内银板块的压力激增,不易染手。也正因如此,减息的货币政策操作,或短期也不会见及。
料本轮行情非因官方大手“托市” 医药股最可期
投资者最关心的股市暴涨,坊间多用“托市”形容,雷志海却认为,本轮并不像是官方大手“托市”,忆及早先中央习惯,多通过大型基金入场,买入A股ETF,但近来却是科技股等龙头个股炒起,相信仍是险资等机构,以及外资仓位调整的贡献。不过,《彭博》日前发文称,中央汇金通过买进ETF,已获超过500亿美元的帐面收益,料应是两厢共赢。
视乎各板块,雷志海认为,内银、内房等风险笼罩的行业不宜入手。其余板块中,他最看高一线的,是早先热炒过,现下声势转淡的生物医药板块。他表示,过去十年,许多内地药企都与海外公司有合作或投资,研发新药物,相信已经来到收成期。
针对市场憧憬的救市后招,高盛近期指出,短期或难推大规模刺激。这就意味著,再因政策挟高大市,恐存难度。雷志海总结称,“慢牛比快牛好,比疯牛好”,相较于提振股市,时下政策出手,更应期待的其实是解决上述产能与债务方面的不足,如此年内大市再破位,例如恒指冲高至28000点,料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