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年历史品牌Kodak惊传倒闭危机:昔日胶卷霸主如何走下神坛?
在如今手机一秒即拍、AI自动生成图片的时代,鲜少有人还会记起“柯达”这个名字。这个昔日的“胶卷霸主”,于2012年宣布破产保护后,至今仍深陷财困泥潭。该公司在8月11日发布的第二季财报中警告,公司目前缺乏确保到手的资金来源或可用流动资金,来支付约5亿美元(约39亿港元)即将到期的债务。而另一份监管文件亦暗示该公司“很难经营下去”。
为何一家率先发明数码相机的公司,最终反被数码浪潮淹没?柯达为何在申请破产重整10多年后仍在挣扎,甚至陷入生存危机?
柯达(Kodak)由发明家伊士曼(George Eastman)于1882年创立,公司取名名“柯达”纯属巧合,创办人只是认为从语言学上以K放两端听起来很有力量。在摄影技术发展史上,柯达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888年,公司推出预装底片的盒式相机;1935年推出全球第一款彩色底片;1963年进一步简化摄影技术推出“傻瓜相机”。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巅峰时期,柯达一度占据美国近90%的胶卷和85%的相机销售量。无论是家庭还是专业摄影,柯达的产品都无处不在。
当年的柯达,可说是摄影世界无可争议的霸主。该公司透过胶卷普及,让相机价格更为亲民,彻底改变了摄影行业的格局。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你只需按下按钮,剩下的交给我们”(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更成为便捷摄影的经典代名词。
然而,数码革命颠覆了整个产业,柯达也因此开始失势。
如今回看颇为讽刺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其实是由柯达工程师沙森(Steve Sasson)于1975年研发出来。可惜当时的柯达高层担心,数码技术会蚕食其利润丰厚的胶卷业务,故此犹豫放手转型;而此举后来导致公司未能及时投入资源发展数码摄影。等到柯达90年代想再次入场时,数码市场早已被佳能(Canon)、索尼(Sony)等竞争对手瓜分。
21世纪初,柯达的胶卷销量开始快速下滑。到2010年,柯达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销量已跌至第7位,市占率仅为7%。曾被视为蓝筹股,贵为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普500成分股的柯达,因营收的持续恶化,分别在2004年和2010年被剔除这两大指数,跌落神坛。
申请破产保护、多元化转型前景不明…
2012年,柯达正式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彼时其资产价值约51亿美元(约399亿港元),但债务却达近68亿美元(约531亿港元)。为了自救,柯达不得不出售多项专利和业务线,宣布停产包括数码相机在内等多项产品,甚至关闭了使其声名鹊起的相机制造部门,挥别曾经引以为傲的光影时代。
历经一年多破产重组的柯达,重返市场时已大幅减少对摄影产品的依赖,从传统胶卷的制造商,转为以数字印刷和影像技术为核心,并将业务重心转向四大领域:印刷、先进材料与化学品、电影制作,以及相机与配件等消费型产品。
柯达也尝试跨足多元化领域。2018年,柯达说要推出虚据货币“柯达币”(Kodakcoin),又与区块链公司合作,推出图片版权管理加密平台KodakOne,但随后该计划实施不见踪影。新冠疫情期间,柯达又进军制药领域,还获得美国政府提供的拨款。公司近期亦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对新制药生产设施的注册,使其能够生产受监管的产品。但该业务仍处于初期阶段,能否发展成为公司新的支柱仍存变数。
百年品牌恐将最终消失?
柯达上周一(1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盈利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毛利率从去年的22%下降至今年的19%,2024第二季度仍有2600万美元(约2.03亿港元)的净利润,到了今年第二季度就遭遇180度大逆转,变成亏损2600万美元。
而柯达财报表现不佳的消息一经传出,市场就开始猜测“柯达是不是要停止运营甚至倒闭?”“公司又要申请破产保护?”但柯达8月13日迅速发声明否认以上传言,并称有信心在“到期日或之前偿还、延长或再融资其债务和优先股。”
公司去年已宣布终止退休金计划,希望将该计划的多余资金用来偿还债务。公司还计划推进在先进材料与化学品业务领域的发展——这是目前柯达少数拥有收入增长的业务之一——将该进展视为柯达向多元化产品制造商转型的一部分。
投资人仍在观望,柯达能否成功实现不可思议的重塑,还是这家曾经定义全球如何记录回忆的公司,终将走向缓慢却无法避免的消逝。
市场研究平台WhatTheyThink 的印刷业专家Dave Zhang向《财富》(Fortune)表示,“柯达需要时间和金钱。时间很难争取,但如果能得到资金,他们或许可以重塑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