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北京强化抗战话语权 分析:借历史记忆凝聚民心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至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不仅可俯瞰山西省阳泉市的全貌,也能重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的一场重要战役——百团大战。
狮脑山上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矗立著一座40米高的纪念碑。纪念碑旁是一面227米长的英烈墙,墙上镌刻著4860位在百团大战中牺牲的烈士姓名。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中旬组织的中外媒体采访团走访当地,恰逢退役军人吴永堂携老伴和孩子前来祭奠。他手捧菊花、神情肃穆地告诉媒体记者,“知道习(近平)主席来过了,心情既激动又感动……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共产党领导百团大战,打倒了日本人。”
今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88周年,中国官方称为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当天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英烈敬献花篮,并参观毗邻的百团大战纪念馆。
他当时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我们坚持14年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
就历史而言,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多大作用,长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从政治角度说,掌握抗战历史话语权、构建统一抗战叙事,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陆学界认同,国民党主导了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20多次重大战役;共产党则主导了敌后战场,虽以游击战为主,也曾发动如百团大战这样的大规模进攻战。
百团大战由中共直接领导的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于1940年8月在华北地区发起,历时五个多月,参战部队达105个团,因此得名。百团大战纪念馆详尽介绍了战役过程及英烈事迹,并透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角色。
馆内展柜陈列著八路军缴获的日军物资,包括野战部队使用的大出征旗、武士刀、军服、钢盔、水壶等。电子屏幕显示战果:八路军自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零645人,伪军5155人。
近十年来,中共也不断强化14年抗战史观,巩固抗战历史话语权。教育部2017年明确要求中小学课本把“八年抗战”表述,统一改为“14年抗战”,一度在两岸学界引发争议。
八年抗战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14年抗战则将抗战历史起点前推至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即日本炸毁东北南满铁路、占领东北三省。
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钟受访时指出,八年抗战主要反映了国民党、尤其是已故国民党强人蒋介石的历史观;强调14年抗战,说明中共希望掌握历史诠释的主导权。
大陆历史学界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优先镇压中共,对日采取“不抵抗”态度,致使东北迅速沦陷;相较之下,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则坚持抗战。因此,对抗战历史的划分,关系到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在一场中外媒体交流会上强调,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是有历史依据的。“在要不要坚持抗战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立场最坚定、态度最坚决、战斗最勇敢的政治力量。”
他同时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国共两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不过,在海峡彼岸,2016年起在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对抗战话语权之争无感,国民党在与中共争正统上也逐渐处于劣势,台湾民间更是对此缺少兴趣。
李福钟指出,当代台湾社会对14年抗战与八年抗战这一争议普遍冷漠。他说:“21世纪的台湾人,老实说,对于特朗普关税战的忧虑,绝对远超过八年抗战或南京大屠杀。”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与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赖清德当天在社交媒体发文纪念二战“终战日”时,全文未提“中华民国”与“抗战”,被在野的蓝营批评自弃抗战话语权。
对比台湾冷淡处理二战纪念日,中国大陆今年则高调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并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重头戏是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这也是北京继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后,再度举办同样主题的大规模纪念活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文化学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受访时指出,中共数十年来持续高调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意在教育年轻一代了解国家曾经的苦难,同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他看来,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高失业率、房地产市场疲软,以及中美贸易战等地缘政治挑战,在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官方更倾向于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宣传,以稳定社会情绪。白睿文说:“抗战作为集体记忆,已被证明是凝聚民族情感的有效工具。”
配合抗战胜利80周年,中国主旋律电影《南京照相馆》今夏上映,掀起观影热潮。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不少内地民众观影后表示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类题材和内容是否适合儿童观看引发舆论争议,中国社会也出现反思仇恨教育的声音。
网络流传的影片显示,有孩童在观影后泣不成声,甚至直言:“我恨日本人,我长大以后要当兵。”对此,白睿文说:“激发对国家的热爱与引导对他国的仇恨之间,有时仅是一线之隔。”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