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有何奥秘? 30年前钱学森致信副总理的预言启发世人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刚结束的九三阅兵通过亮相一批全球领先的新武器新装备,让世人看到中国军工和科技的发展。在前段时间爆发的印巴冲突中,原产于中国的巴基斯坦歼-10CE战机大显身手,有力证明中国军工和科技的进步。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年之间,中国的工业、科技成功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跃上中高端,在许多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昔日那个遍地山寨商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高超音速导弹方队中,受阅的包括东风-26D导弹。(新华社)
2025年9月3日, 中国北京,在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上,解放军士兵站在一架无人机旁。(Reuters)

去年12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访问北京和上海后写道:“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中国已在高技术制造业的所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今年5月,《纽约时报》在《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一文中表示:“十来年的功夫,中国已完成从‘山寨之国’到世界级产品巨擘的蜕变,有些甚至超过了西方的产品。曾经以模仿iPhone闻名的小米去年交付了13.5万辆电动汽车,而在十年间投入100亿美元后,苹果公司放弃了生产电动汽车的计划。中国正加速推进机器人规模化部署,并制定了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的计划;2023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了其他国家之和。”

上海国际客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辆。(视觉中国)

毫无疑问,中国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的困境,今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认真应对的重重挑战,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努力和励精图治,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

这样的巨大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和广大中国人的辛勤努力。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2年写给时任中国副总理邹家华的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中国发展的一个奥秘,从而为世人理解中国发展提供某种参考。

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是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产销国。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占比高达70.4%。可以说,曾经在汽车工业领域严重落后于西方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正在实现弯道超车。而这一切至少在1992年钱学森写给邹家华的信中已埋下伏笔,今天的发展证实了钱学森的预言。

2025年,比亚迪“深圳号”汽车运输船载6800台新能源车赴比利时。(资料图片)

钱学森是当代中国十分重要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92年8月,已经81岁高龄的钱学森写信给邹家华,从产能、环保、国际形势、技术可行性与现有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议中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钱学森在信中表示:“我们决不应再等特,要立即制订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大约10来天后,邹家华回信钱学森,不仅认为钱学森的建议“有远见,十分重要”,已经责成国家计委科技司具体研究,而且提出中国开始展开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计划。

自此之后,中国开始投入人力物力攻关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国持续投入资源培育电动汽车产业,在2008年前后初步形成相当规模的电动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后来,伴随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新能源车开始快速发展,速度远远超出预期。时至今日,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乃至背后整个产业链已经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钱学森当年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但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义无反顾选择回国。(视觉中国)

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成功有力证实30年前钱学森的预言,说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政府和市场各自角色的合理协调下,深谋远虑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是成功的必要路径。世间许多事情尤其是那些杰出的事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有远见,要久久为功。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深谋远虑和持之以恒的结合。这既是世人了解中国发展所不能忽略的一个面向,又是中国今后发展所应借鉴的经验。

正如钱学森和新能源车的故事说明,中国的发展是长期以来努力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久久为功。今后的中国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持续探索政府和市场的各自合理角色,在合适的领域持续保持深谋远虑和持之以恒的结合,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