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怅然 越来越多中国成人主动做回“宝宝”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宝宝,你怎么这么久没来了!”刚走进小区附近一家咖啡店,就听到店员的招呼声。

LABUBU深受成年人喜爱。(POP MART官网)

这不是我在中国第一次被叫“宝宝”。在直播间,主播张口就是:“欢迎新进来的宝宝们!”社交媒体上,素未谋面的网友也可能突然蹦出一句:“宝宝,你知道XXX吗?”

“宝宝”不仅是互联网上的称呼,也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走在大街上,玩偶挂件更频繁地出现在男女老少的背包上,不挂上一两个反而显得格格不入。Jelly CAFÉ去年来到上海时,不少人排队两小时,只为买一个售价数百元人民币的小型毛绒玩具。

Jelly CAFÉ去年来到上海时,不少人排队两小时,只为买一个售价数百元人民币的小型毛绒玩具。(解放日报)

从语言表达、穿搭风格到消费选择,这些迹象都指向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中国成年人正主动做回“宝宝”。

成年人做“宝宝”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50年代,欧美电视圈就将“kid”和“adult”拼在一起,创造出“kidult”(大小孩)的概念,用来指喜欢收看儿童节目的成年人。当时,电视台甚至专门将动画片播出时间放在傍晚下班后,以吸引成年观众。

半个多世纪后,《经济学人》2023年捕捉到“成人儿童化”(kidulting)的回归。在英国、西班牙等地,越来越多成年人进入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游乐园,找寻内心的小孩。

LABUBU深受成年人喜爱。(VCG)

在中国,“成人儿童化”虽然找不到一个明确时间点,但与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财富迅速扩张的成年人,如今面对失业裁员和资产缩水的现实,难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怅然。做回“宝宝”,怀念经济上行的美好,为他们提供了情绪上的喘息空间。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年轻人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成长的空间。就在过去一周,中国多所高校开家长会的消息传开,成为论证“为何中国年轻人长不大”的又一案例。一部分观点认为,大学本应该是青年走向独立的阶段,但家长在这时介入高校管理,不仅是“大学高中化”的体现,更是为社会培养“巨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教授阎云翔,今年5月提出“扩展式青春”的概念。他说,中国Z世代的青春期两端都在延长,一边是数码技术和社交媒体推动了儿童的早熟,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有意识地推迟,甚至避免向成年期过渡。

阎云翔分析,这种延迟不仅源于生活成本上升、不稳定的就业市场等经济因素,也与当代青年将个人满足感的优先级放在社会期望之上有关。换言之,当代中国青年清楚意识到成年所带来的负担和责任,同时又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和生活空间,缺乏进入成年期的急迫感和动力。

不论是想回到过去的成年人,还是不想长大的年轻人,在当前的环境下,他们的选择并不难理解。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现代人确实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压力。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2021年发布的全球情绪健康指数显示,全球成年人当年的悲伤和孤独达到创纪录高点,41%的人每天感到“极大的压力”。

况且,想做回“宝宝”的心理也并非中国独有。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去年的一项全球调查中就指出,在世界经济动荡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下,全球60%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国家“回到过去”。

从经济和消费的角度看,成年人的“宝宝心态”也催生出新的消费潮流,推动了IP玩具行业和“大小孩”经济的发展。

根据《2025年中国IP玩具行业报告》,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IP衍生品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15%,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25亿元(人民币)。京东有关今年“六一”儿童节的一项调研显示,56.8%的成年人为自己购买玩具,51.1%的成年人表示要为自己过儿童节。

不过,短暂地做回“宝宝”、享受毛绒玩具的安慰和疗愈后,终究还是要回到不那么美好的现实。对成年人来说,失业风险依然存在,房价跌落的损失仍需时间弥合,补缴社保、延迟退休这些现实问题一桩桩摆在眼前,是大多数人绕不开的课题。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缺少历练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学习承担责任、练习做独立的人,既是长大的必经之路,也是抵达真实世界的前提。这条路或许不那么可爱,却是一个人真正获得自由的起点。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