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炸山”喜马拉雅合规非合理 勿用城市思维“殖民”自然
9月19日,加拿大户外品牌始祖鸟(Arc’teryx)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举办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彩色烟花沿著山脊依次升起,原本被定位为“以艺术致敬自然”的活动,却迅速引发争议。
9月19日始祖鸟“炸山”喜马拉雅的事件发生后,引发不少网民质疑,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海拔脆弱生态环境燃放烟花,将对植被、动物及整体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同时有多名户外博主发声对始祖鸟品牌进行控诉,称该事件已经完全背离户外品牌应传达的“自然无痕”理念,并表示不会再对该品牌进行消费购买。
事件发酵后,日喀则市委、市政府表示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也已介入。始祖鸟及蔡国强也先后致歉,但声明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因海外版道歉文字“甩锅中国团队”而被批“双标”。
海内外道歉内容不一致引“双标”争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始祖鸟在国内道歉信中表示,在对艺术表达边界评估要更专业、对自然要更谦卑,承诺在政府监管下,配合团队覆核项目生态影响,邀第三方评估并依结果补救,同时推进藏地环保计划与文化公益项目。
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英文版道歉信中,始祖鸟则称对青藏高原烟花表演“深感遗憾”,并表示此行为与品牌环保价值观及期望不符,强调“正与相关艺术家和中国团队沟通,调整工作方式避免类似情况”。这段表述被不少网民认为“不够诚恳”,甚至有“甩锅”中国团队的嫌疑。
官媒点评:艺术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今日(9月21日)《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真正的艺术应“尊崇真善美,敬畏自然,抚慰人心,而不可伤害自然界”,品牌营销更应有边界和规范,“烟花散去,留下的不能仅是道歉,更应是保护生态的行动”。文章还提醒,艺术与环保并非对立,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关键在于有无合适的尺度和规范,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理应在前期就把握好分寸,而不是事后再以道歉作补救。
新华社则以影片方式评论指“致敬自然无需烟花证明”,批评当烟花于高原炸响时,“炸开的不仅是彩色烟雾,更是商业逻辑与生态伦理的激烈碰撞”。评论直言,当自然本身就是最壮丽的艺术,外加的烟花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显得突兀甚至破坏,提醒各界反思:艺术与商业是否真的需要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制造景观”。
合规是否等于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内地已于2023年便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强调防控生态风险、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然而,这次活动在“合规”的程序背后,是否存在监管漏洞?虽然当地生态环境局负责人曾回应《新京报》此次活动在生态环境局备案过,手续也合规,由于烟花使用的是环保材料,因此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即可。
但在如此脆弱的生态区域,“合规”就能等于“合理”吗?这正是社会舆论的关切所在。
《科技日报》访问植物学者刘公社,他提醒,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但生态恢复周期漫长,一旦破坏,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刘公社呼吁要严格执法,防止此类事件重演。首都师范大学顾有容副教授则指出,虽然需要后续详细评估才能确定影响程度,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不足一小时的表演,已经对生态与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与分裂。
更令热爱户外的消费者们失望的是,始祖鸟长期以“敬畏荒野、不留痕迹”作为品牌信念,如今却高调以“烟花炸山”的方式制造污染,形同“吃饭砸碗”,既违背了自身价值观,也“秀”掉了品牌的高端形象。有网民讥讽:“穿始祖鸟是为亲近自然,而非看它炸山。”
即便主办方强调使用的是“可降解环保材料”,专家与舆论普遍认为这无法成为免责理由。所谓的“可降解”,在城市环境或许短期内能消解,但在高原极端环境中,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久。有文章比喻,一片香蕉皮在原始森林一天就能降解,但在青藏高原一年都未必能够消失。
这场争议的意义,已经超出始祖鸟与蔡国强本身的品牌与个人公关危机。道歉不是终点,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法律和制度是否能够切实落实,评估是否能尊重当地现实的环境脆弱性,而不是以“合规”作为推责的理由。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热爱户外,选择爬山、徒步、滑雪、露营,正是因为想要暂时逃离城市钢筋水泥,去感受大自然的纯粹与安宁。可若我们把城市的喧嚣、以“艺术”或“商业”之名的表演带进大自然,这样的“逃离”又有何意义?大自然原本是净土,不该成为城市思维的延伸或“殖民”的对象。真正的亲近,是守护,而不是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