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3型舰载机弹射成功 为什么中国电磁弹射技术已领先美国?

撰文: 外部来稿(中国)
出版:更新:

中国官宣了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成功电磁弹射起飞和著舰的消息之后,大家都表示非常振奋。

+1

但,《产经中国》作为长期研究产量链与供应链的专业公众号,还是要秉持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问一句:

中国与美国的电磁弹射技术的这一轮比拼,究竟我们做对了什么。

福建舰航母和福特号航母都采用电磁弹射技术,为什么我们能一舰三连,甚至连重达33吨的重型预警机空警600都一下子弹出去了,而美国的海军福特号航母,服役不到半年,电磁弹射系统就暴露出各种各样的花式故障,最糟糕的就是,弹射的能量使用率仅仅只有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的三分之二。

应该来说,电磁弹射技术作为航母舰载机起飞的关键技术,其先进性直接关系到航母的作战能力。然而,美国福特级航母所采用的电磁弹射系统却因技术路线选择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很多人因此担心福建舰航母会不会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美军核动力航母“福特号”( USS Gerald R. Ford)。(美国海军福特号Facebook专页)

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故障率比较高,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是否意味著电磁弹射系统并没有蒸汽弹射系统可靠呢?

答案是否定的,美国想将电磁弹射换回蒸汽弹射系统,可惜供应商破产了,进退两难。

那为什么美国的电磁弹射系统问题不断呢?

如果只需要最浅显的答案,非常简单。

福特号航母的问题是因为美国人采用了传统的交流电技术,这一选择在电力技术领域已逐渐显露出落后之势。

电磁弹射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决定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储能装置。

中美电池弹射系统的最大区别,就是这套储能装置。

先说结论,中国使用的超级电容储能装置,所以能实现前一舰三连的壮举。

但是,目前美国海军的福特号使用的是飞轮储能装置,如下图。

简单说两句什么是飞轮储能技术,这是一种让飞轮加速旋转,将电能转化为转子旋转能量的储能技术。

“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用的就是飞轮储能,虽然飞轮有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寿命长等优点,但是更有成本高,体形庞大,特别是安全性差的缺点。

毕竟在巨大飞轮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一些看上去很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福特”号飞轮装置在运作时,转速可达6400转/分,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对于各方面材料要求极高。

因为,当飞轮转速超过支撑装置强度极限时,大概率会导致系统受损,甚至造成“飞轮爆炸”的严重后果,也就是飞轮储存的能量在航母内部瞬间释放,其破坏力不见得比航母被命中一枚东风快递来得小。

如果仅仅只是安全性差,限定飞轮的转速基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释放的能量和弹射的重量小一些,这对最大弹射重量可达45吨的电磁弹射器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偏偏飞轮储能装置还特别复杂,可靠性极差,这也是为什么福特号始终没办法正常使用的原因。

飞轮储能装置的工作流程是:先要给交流电机供电,再由其带动飞轮旋转,弹射舰载机时由飞轮反过来带动交流发电机转动,再用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去带动弹射器的直线电动机。

也就是说,飞轮能量的释放和吸收都要以交流电机为媒介,整套系统的能量损失还在其次,最棘手的是很容易出故障。

“福特”号平均每弹射70次就出现一次故障,其故障率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与其飞轮储能系统过于复杂,可靠性差有很大关系。

而超级电容储能就强多了。超级电容是用电容器吸收电荷的方式来储存能量的,与飞轮储能相比,超级电容几乎不存在机械磨损和应力问题,故障率自然就下来了。

不仅如此,超级电容的安全性还很高,由于没有像锂电池或铅酸电池那样的电解液,超级电容即使在碰撞、挤压,乃至极端的穿击测试时,都不会爆炸和起火。

虽然从理论上说超级电容有一定的自爆可能性,但是只要在充电过程中保证不过充,安全性基本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不使用超级电容作为电磁弹射的储能装置呢?

因为超级电容是只认直流电的储能装置。

如果用交流电,需要在储能之前,先把交流电转成直流电存进电容,用的时候再把直流电转回交流电,这不是脱裤子放屁么?

那为什么美国不直接使用直流电技术呢?

可能所有人都想不到,美国没有直流电充能超级电容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全球直流电技术的研究、论文以及相关设备多由中国掌控。

说到这,想来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么强!

感谢祖国培养的大批科学家,工程师长年累月的研究对此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中国的超级电容技术的发展历程了。

中国超级电容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与全球研究节奏基本同步,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材料探索与性能测试。

这一时期,研究重点是理解双电层电容效应的基本原理,电极材料多采用常规碳材料,能量密度仅能达到法拉级别,远未达到商业化应用标准。

受限于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产品性能不稳定,循环寿命较短,仅在实验室层面完成初步探索,与当时已开始军事应用的欧美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进入21世纪,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超级电容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

2000年后,国内科研团队将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纳米材料引入电极研发,使得能量密度从早期的几瓦时每千克提升至10瓦时每千克左右,功率密度也稳定在10²至10⁴瓦每千克的区间。

这一阶段,国家新能源政策开始向储能领域倾斜,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陆续出台,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始涌现,深圳江森、上海奥威等早期企业率先实现小批量生产,产品初步应用于消费电子的电源备份场景。

2006年日本提出锂离子电容器概念后,国内企业迅速跟进研发,通过引入锂离子吸藏负极材料,将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至25至35瓦时每千克,接近铅酸电池水平,为后续交通领域应用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超级电容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50亿美元,中国占比接近40%,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

技术层面,能量密度实现跨越式提升,部分企业研发的混合超级电容产品能量密度已达到50至220瓦时每千克,30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高达89.54%,远超动力锂离子电池1000次循环的国家标准。

制造工艺上,卷绕和叠片工艺的改进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3D打印、自动化涂覆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一致性大幅提高,单位生产成本较2015年下降了60%以上。

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已逐步形成,上游原材料环节中,电极材料和电解液是核心。

电极材料方面,元力股份已突破超级电容活性炭技术,现有产能1000吨,以50至60万元每吨的价格替代售价100万元每吨的日本可乐丽产品,加速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电解液领域,国内企业在常规产品上已实现自主供应,但高端电解液材料仍有依赖,美国市场对中国高端电解液的进口依赖度达45%。

中游制造环节竞争格局清晰,形成了三级梯队,宁波中车新能源与美国Maxwell处于第一梯队,江海股份、风华高科等本土企业构成第二梯队,力容新能源等专注细分市场的厂商位列第三梯队。

2024至2025年,行业出现6起电极材料企业与电容厂商的并购案例,纵向整合成为明显趋势。

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交通领域需求占比达35%,2025年中国超级电容公交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十万辆,比亚迪以30%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储能领域增长迅猛,风电配套市场规模达12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55%,智能电网调峰、工业自动化等新场景不断涌现。

中国超级电容技术目前正朝著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宽应用的方向发展。

技术研发将聚焦于高性能材料创新,碳纳米管与石墨烯的复合技术有望使能量密度突破300瓦时每千克,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制造端,智能化生产线的普及将使生产效率再提升20%,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将推动产品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广泛渗透。

产业链整合将持续深化,上游材料企业向下游延伸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形成更多垂直一体化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实,通过我们的超级电容技术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来,中国航母电磁弹射技术是完全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一项技术。

福建舰。(新华社)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中国航母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有多前?

目前,据群主观察,前面已经没有国家了。

还有就是,电磁弹射器之所以对美国而言是个技术难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技术路线完全选错了,“福特”级航母一开始采用了不靠谱的飞轮储能。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要归结到电磁弹射的核心装置,储能技术上,美国目前使用的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与最先进的超级电容没法有效对接。

美国的中压交流系统要对接超级电容,就得先把交流电转成直流电存进电容,用的时候再把直流电转回交流电,两次转换下来会浪费不少电,还得装一大堆逆变器、稳压器之类的设备,又占地方又花钱。

更关键的是,超级电容的优势是瞬间爆发大功率,可交流系统要求电的频率、相位得严丝合缝对上,这会让电容的爆发力慢半拍,还可能搅乱电网电压,不敢让它全力工作。

加上美国这套系统当初是按飞轮储能设计的,没给超级电容留接口,硬接不仅成本高,设备还容易出故障,就像给旧机器装新零件,始终不兼容。

由此可见,美国电磁弹射器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解决难度非常之大。

有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解决这个问题呢?

目前就群主来看,无法解决,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已经让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技术黑洞。

什么是技术黑洞,就是投再多钱,也只能被无情吞噬,但不产生任何效果的现象。

电磁弹射技术的竞争早已超越军事装备的范畴,演变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尺。

美国海军在福特级改造中暴露出的系统性困境,折射出传统技术路线遭遇的天花板效应。

而中国在福建舰上展现的技术自信,预示著东方智慧正在改写海洋强国的评判标准。

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赛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在既有赛道上加速奔跑,而是敢于开辟无人区,用颠覆性创新定义未来战争的形态。

本文获公众号“产经忠国”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