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苏联和美国的教训 中国越是科技进步越要心系民生
日前,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成功完成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标志着中国航空母舰已经具备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这是继九三阅兵、第六代战斗机首飞传闻、中国战机在印巴空战大显身手之后,又一个与中国科技、军工进步相关的例证。从1949年建国前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一大批世界一流武器装备面世,中国的变化之大,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多数人难以想象的。
大约在十多年前,尽管当时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但因为仍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以至于山寨商品遍地都是,不少民众选择出国购买电饭煲、马桶盖。为了抓住产业技术变革的机遇,中国在2015年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
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被英国《经济学人》称为科学超级大国,跃上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出口产品从昔日的“老三样”(服装、家电、家具)变为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今年5月,《纽约时报》在《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一文中表示:“十来年的功夫,中国已完成从‘山寨之国’到世界级产品巨擘的蜕变,有些甚至超过了西方的产品。”
不应回避的是,今天中国依旧面临“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的困境,科技创新仍然要努力破除权力任性、腐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阶层固化、高房价的负面影响,但中国科技和工业的进步确实是有目共睹。去年12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访问北京和上海后写道:“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中国已在高技术制造业的所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科技和工业重大突破的背后是中国连续多年的持续投入,是中国长期坚持的赶超路线,是大批中国人通过让步短期的幸福来追求长期的成功。尤其是前些年面对美国的科技围堵,中国可以说是下了大力气来进行科技攻关。现代社会的国家竞争包含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核心领域是科技竞争。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翻天覆地变化足以证明科技是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中国多年以来投入巨额资源来发展科技和工业,正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推动国家发展。
当下中国科技、工业的重大进步说明中国有能力维护安全和发展利益,说明中国蕴藏巨大的潜力。越是这样的时候,中国越要在发展科技和改善民生两个层面保持动态平衡,越要让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苏联和美国是当今中国要吸取的两个教训。当年苏联以举国之力来发展重工业、军工,投入大量资源,成效一度非常显著,苏联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但因为长期压抑社会活力和忽视民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最终既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又反过来严重限制重工业、军工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科技强国,具有不容低估的活力、创造力与韧性,但因为长期的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分化、阶层固化问题十分突出,大量普通人生活拮据,怨气、怒气在社会弥漫,造成民粹主义盛行、社会撕裂严重,为美国的长治久安蒙上一层阴影。
苏联和美国的教训存在明显区别,前者是计划经济下长期过度偏向重工业和军工,后者是市场经济下科技进步的成果未能公平惠及全民。苏联的教训说明发展重工业、军工的同时非但不能忽略轻工业发展和民生改善,而且应该构建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美国的教训说明发展科技一定要公平惠及全民,否则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社会是所有人共同生活的社会,既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又不能让普通人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失落感。只有所有阶层的人都能从科技进步中获益,只有公平进行利益分配,整个社会才能维持和谐,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崛起的关键驱动力,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是现代社会的理性选择,但科技创新不是少数人或小圈子的事情,而是应该以一代又一代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才作为后盾,应该以增进全民共同福祉作为目标。如果科技创新局限于少数人或小圈子,迟早会后继乏力、人才枯竭。如果科技创新不能带来全民福祉的改善,那么科技创新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劳动替代问题势必侵蚀科技创新的正面意义。正因这样,为了科技创新的可持续,为了凝聚人心,最明智的选择是让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都能公平分享科技红利。
当今中国的科技、工业进步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相比于高度封闭的苏联计划经济,民营经济为中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但不能掉以轻心的问题是,中国本就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近年来大量企业和民众又面临生存困境,内需不振,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和青年失业问题日渐突出,许多人对未来缺乏信心。在此之际,中国应该努力打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的堵点,既要让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全民有切实的获得感,让各个阶层都能看到希望,又要让看到希望、有切实获得感的全民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科技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广泛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