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座成搏斗座?台阿婆逼让座被年轻人一脚踢飞 揭开世代冲突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近期一个73岁的老婆婆,在台北捷运因为要求让座,竟然被一名年轻乘客一脚踢飞,这件事在两岸三地都引发很大关注,但网民意见两极,有人认为要尊老爱幼,也有人觉得乘客此举“大快人心”。

到底关爱座为什么会从展现社会关怀的美德,变成引发世代冲突的战场?其实不只在台湾,香港和大陆都发生过不少和关爱座有关的冲突。今天我们就深入剖析一下两岸三地关爱座制度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明明有空位!阿婆坚持坐关爱座挥袋打人 遭年轻人起身「一脚踢倒」

+21

老婆婆坚持坐关爱座挥袋打人 遭年轻人起身“一脚踢倒”

9月29日下午,台北捷运淡水信义线发生了一宗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个满头白发、背著大包小包的73岁曾姓婆婆,看到一个长发乘客坐在关爱座上,就要求对方让座。谁知道乘客拒绝了,老婆婆就情绪失控,用手袋不断拍打对方的膝盖。

最夸张的是,当时车厢明明还有其他空位!但是老婆婆就是要坐那个关爱座,还要用袋子打人。结果呢?乘客忍无可忍,起身一脚就将老婆婆踢飞到对面座位上!整个过程被人拍下上传互联网,瞬间疯传全台湾。

这个踢人的乘客事后接受访问,说自己踢人是为了“自保”,还要保护手上价值4万多台币(即1万多港币)的三宅一生限量版披肩!他说这件披肩全台湾只有两件,如果被人弄坏了,就算法庭为他伸张正义都补偿不了。

事件曝光之后,网民开始起底两个当事人。原来踢人的乘客是台湾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平时喜欢穿女装,IG自称“Fumi阿姨”,经常出席名牌活动。而被踢的老婆婆就更加离谱 - 竟然是通缉犯!她曾经犯过多宗窃盗案,还有传言说她是中央研究院的“研讨会达人”,经常去各种学术会议拿免费东西吃。

踢阿婆长发乘客获台湾网民封为“捷运超人” 点图放大了解更多:

+4

但是这些个人背景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场冲突反映出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关爱座制度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发这么激烈的世代冲突?

前女主播萧彤雯就在Facebook发文说,她800年前就已经建议取消关爱座,因为“会让座的人,不需要这三个字都会让”。她说现行制度让部分人觉得经常被人“情绪勒索”,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善意。

台湾关爱座变搏斗座?

台湾的关爱座文化其实有它的历史背景。1976年为了纪念蒋中正逝世周年,台湾开始在公车(巴士)设立“博爱座”,希望民众发挥“蒋公仁慈博爱精神”主动让座。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个制度已经完全变质。

台湾联合医院医师姜冠宇就指出,台湾长者会骂年轻人坐关爱座,搞得年轻人对关爱座文化很反感,“有位置都不敢坐”。他说台湾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不论车厢多挤或有多少空位,年轻人都不敢坐关爱座。

台湾立法院今年7月通过修法,将“博爱座”改名为“优先席”,还新增“其他有实际需要者”的类别。但是从这次事件看,改名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网民都调侃说:“搏斗座的DNA改不了啊!”

香港和深圳都曾有让座冲突

其实不只是台湾,香港的关爱座也经常出现争议。今年4月,港铁就有老婆婆要求少女让座被拒,结果向人举中指,还骂人“你不是香港人啊!你没有家教”。很多网民都形容关爱座变成了“批斗座”。

2022年还有两个妈妈带著三个小孩在港铁要求男乘客让座,爆发激烈争吵的影片疯传。事后涉事妈妈表示自己来自台湾,认为纷争是因为香港和台湾的关爱座文化不同所致。

让座争执片疯传│两妈搭港铁促男子让座:小孩要坐! 吵架搞到咁

+1

台湾医师姜冠宇观察到,台湾很少有像香港这样要求让座给小孩的案例,反而更多是老人要求年轻人让座。但是无论如何,都反映出关爱座制度存在根本性问题。

讲到内地的情况就更加有趣。深圳地铁2023年就做了一个重要改变 - 他们不再播“请让座给有需要的人”的广播,改成“文明乘车,礼让为先”。这个改变背后其实反映了内地对让座文化的反思。

“深圳微时光”收集了100多条关于地铁让座的留言,发现很多人都有过被让座“伤害”的经历。有网民说他让座给孕妇,结果孕妇坐下之后连句谢谢都没有;还有人说他让座给带小孩的妈妈,结果那个妈妈霸占旁边有人下车的空位给老公坐。

关爱座争议|深圳地铁不再叫人让座 网民回顾夸张经历:非常恶心

让座给孕妇后对方竟这样做 一个图辑看清网民分享与深圳地铁让座相关的无奈经历(点图放大阅读):

+21

今年7月,深圳地铁4号线还发生了一宗恶劣事件:一个带小孩的大妈看到没人让座,就将小孩塞到旁边女乘客身上,还骂人是“畜生”。那个大妈还很嚣张地说:“上派出所,上法院,我还怕你们年轻人?”结果女乘客被她骂到哭,警方最后也要介入处理。

专家分析:儒家思想被滥用

那么为什么华人社会特别容易因为关爱座爆发冲突呢?台湾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白品键接受英媒访问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分析。他说,政府设立关爱座想民众礼让老人,实际上是“将儒家法家化”,将让座变成一种按身份和年龄的规定。

白品键指出,儒家希望社会整体和谐,但并不是无条件敬老。《论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希望老人可以得到安顿,同时所有年轻人都得到保护,两者是并列的。

但是关爱座制度就将这种思想扭曲了,变成纯粹同比龄和身份的等级制度。白品键说:“关爱座是为了秩序而来,不是为和谐而来。”这种思维完全违反了原本“让”的本意。

【延伸阅读】学生累极坐关爱座遭大妈狂骂到崩溃 被逼当众下跪求饶(点图放大浏览):

+9

设计问题加剧矛盾 隐性需求被忽视?

除了文化因素,关爱座的设计也是问题的根源。台湾推广通用设计专家余虹仪就向外媒指出,台北捷运关爱座用深蓝色,和一般座位的浅蓝色形成强烈对比,这种“标签化”设计容易激化矛盾。

她说在伦敦或者日本的地铁系统,并不会用座位颜色去划分关爱座,只是在座位上面加关爱座的标志。而台湾高铁、高雄捷运都没有用颜色去区分关爱座,反而争议会少一些。

台北捷运关爱座用深蓝色,和一般座位的浅蓝色形成强烈对比,这种“标签化”设计容易激化矛盾。(资料图片)

余虹仪还提到,捷运公司过去宣导使用关爱座时,强调要礼让给老弱妇孺,早年宣导更加涉及“旅客请勿占用”。这种宣传手法加深了关爱座非人人可坐的观念,让关爱座和“老弱妇孺”标签绑在一起。

关爱座争议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多有“隐性需求”的人被忽视了。很多人外表看起来没问题,但是可能有慢性病、痛经、或者刚做完手术等等,同样需要座位休息。

台湾经常发生痛经的女学生被老人辱骂不让座的事件,引发社会讨论“究竟谁更加需要位子休息”。姜冠宇医师就建议,应该推广孕妇友善贴纸或者“博爱识别”徽章,让有需要的人可以清楚表明身份。

他说,用贴纸标识哪些人有需求,这样就根本不需要关爱座,任何一个人有意愿让座的话,就可以让出来。否则,因为关爱座没有任何“资格验证”机制,中年以上的人就可以对年轻人现场施压。

【延伸阅读】台女刚做完手术坐关爱座“被大叔狂逼让座” 一动作网民斥性骚扰(点图放大阅读):

+12

深层次的世代冲突如何寻找平衡点

这场关爱座之争,其实已经超越个人背景,演变成世代关系的紧绷和价值观的碰撞。很多台湾年轻人都觉得生活压力大,薪水停滞,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但是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人要求礼让。

医师兼时事评论员沈政男就说,这一脚正式揭开了台湾社会厌老时代的来临。他指出,厌老言论在互联网上比比皆是,形成大规模集体运动就是表现在“取消关爱座”倡议。

在Threads平台上,很多网民都将长发乘客这一脚,视为年轻人终于不再受老人压迫的象征,纷纷留言说“踢得太好了”、“每次在捷运都害怕被一些老人针对,这次有人代我们出气了!”

↓↓↓点图放大逐格睇台网疯传的大叔争坐博爱座四分钟影片↓↓↓

+25

关爱座的设立本意是为了体贴弱势群体,但是为什么会变成冲突舞台?从台湾的踢人事件,到香港的批斗座,再到深圳的情绪勒索,两岸三地都面临著同样的困境。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设计上的标签化?是文化上的滥用?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可能三者都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关爱座的意义。

其实,会不会让座给有需要的人,关键是民众素质。我们可以发现,就算坐在一般座位,很多人都会让座。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规则和标签,而是更多的同理心和相互理解。

社会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在规则、人与人尊重之间找到共识和平衡。关爱座原本就是为了体贴弱势群体而设计,如今却变成冲突舞台。是时候重新检视这个制度,寻找一个更加和谐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