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一长假“消费降级”? | 点经
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的旅游数据已经出炉:全国出游8.88亿人次、旅游收入8090亿元,均创下新高。然而,网络上热炒的却是“人均日消费从2024年的130元降到113元(人民币,下同)”,于是“消费降级”的说法再度甚嚣尘上。
看似有理,其实是典型的误解。完全忽略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需求上升往往是价格下降的结果,是市场扩容的正常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20年前,如果身处内陆,吃海鲜就非常昂贵,人均消费上千也是很正常的。品种质量不如现在一两百的海鲜自助,数量更是论只卖。作为对比,当时火锅店的人均消费可能也就是50元。但现在内陆城市,海鲜和火锅差不多一样普及,那对于消费者而言,人均从上千降到了一两百,这是严重的消费降级吗?当然不是,实际上,绝大多数以前根本吃不起海鲜的,现在消费得起了,以前只能偶尔尝一次的,现在实现海鲜自由了。这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
回到十一长假旅游,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均日消费总体稳定略有下降,并不意味著人们“更抠门”,而是因为出游的分母变大了——更多的普通家庭、低线城市居民、学生群体都参与进来。
换句话说,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出去玩”,现在“更多人能负担得起出游”。这也不是“降级”,而是市场扩大,旅游普及。现在随著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综合成本下降,消费者获得了更高的性价比。旅游行业的“量增价稳”,说明竞争更加充分,供给更加灵活,市场秩序也更规范。经济学上,这是典型的需求曲线外移:当出行成本下降、选择增多、供给效率提升时,整体需求规模会迅速扩大。
把“消费升级”理解为“更昂贵、更奢侈、更洋气”是一种误区,真正的消费升级,应该是“更多人能参与、更便捷、更个性化”。从“躺平游”“自驾短途”“味蕾之旅”到“县域文旅”,旅游消费模式正在从小众高价转向普惠平价。这在经济学上叫“效用提升”,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一个社会的真正进步,不在于少数人能花得起高价,而在于多数人都能享受生活的便利与乐趣。幸福变得更便宜,才是真正的升级。
另外,消费降级最突出的方面恐怕是高档消费减少。但这又需要进一步拆分来看。
首先,有一个趋势——中国消费者对西方品牌去魅。前些年,中国消费者喜欢西方的名牌,越贵越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比如法国的红酒和奢侈品,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这不仅是消费商品本身,更是消费其所代表的文化,表达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崇拜和向往。但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衰败,形势悄然改变。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欧洲等国的现状,发现那些昂贵奢侈品发源地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繁华,并非理想中的天堂。慢慢地,人们不再一味追捧这些品牌了,奢侈品对擡高身份的作用也降低了。这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但生活品质并没有因此下降,算不上消费降级。
其次,市场竞争降低了高档商品的价格和可识别度。消费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高端商品的价格和品牌溢价。这是相当明显的。同样高端品牌的商品,网上购买的价格可能仅仅是实体店的几分之一。除此之外,现在高端商品的中低端平替也愈来愈多。很多人愈来愈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这也让整体上的消费风气更加务实。
而最主要的是,中低端消费体验普遍提升。也就是即便花钱更少,但消费者的体验却在普遍提升。比如说,餐饮服务,如今的消费,服务更好、环境更漂亮、味道和菜品更有特色,这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商家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品质。现在即使吃份快餐,也可以找到运作规范的连锁店和一流的消费环境。这也让所谓“高档”走下了神坛。
如果钱花得少了是性价比提高的结果,那么这就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市场经济优势的体现——让消费者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得到更多的满足,本质上是消费升级而非降级。“人均日消费从2024年的130元降到113元”,实际上用GDP或者消费数据来衡量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缺陷,因为竞争导致的价廉物美,很难以货币计算的总量反映出来,不能简单归结为“消费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