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时隔六年重返中国绕不开政治?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中国赛时隔六年重启,举办地点颇为微妙地选在特区澳门。中国官媒称,澳门赛只是试水之举,NBA需要从2019年的政治风波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NBA与中国球迷久别重逢。布鲁克林网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上周五(10月10日)和星期天(12日)在澳门展开两场季前赛对决,吸引不少中国大陆球迷前往澳门观赛。
暌违六年的NBA中国赛上,除了姚明、林书豪、贝克汉姆、成龙等大批文体明星现身观战,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董事会主席蔡崇信、首席执行官(CEO)吴泳铭也罕见公开同框。
新浪财经报道称,有著网队老板及阿里高管双重身份的蔡崇信,被视为NBA回归中国市场的关键角色。阿里也因此在本次中国赛中有著极高的存在感,不仅是赛事冠名商,旗下多个业务也参与其中。阿里云在赛前与NBA达成一项多年合作,阿里持股的社媒平台微博也与NBA续签多年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NBA中国赛的回归也和金沙集团推动有关。金沙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杜蒙特(Patrick Dumont)同时也是NBA达拉斯独行侠队的老板,他旗下物业澳门威尼斯人正是本次季前赛的场馆所在地。
曾撰写中国体育产业有关书籍的作者德雷尔 (Mark Dreyer) 告诉路透社,在澳门比赛是“软著陆重返中国”,对NBA来说,这是一次非常谨慎的回归。“过去20年,他们每年都来中国,如今缺席六年实属漫长空窗期,明智的做法是,他们先看看在澳门的情况。”
NBA在华全面破冰?
2019年10月,香港反修例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时任NBA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Daryl Morey)在社媒平台X(前称推特)发文称“为自由而战,和香港在一起”,引起中国大陆官方和社会舆论强烈不满。
中国官媒中央电视台随后暂停NBA赛事转播,多家中国公司取消对NBA的赞助,NBA在中国的季前赛也被取消。随后,NBA在中国发展几乎停滞。
NBA总裁萧华(Adam Silver)曾透露,NBA因这场政治风波蒙受数亿美元(1亿美元约1.28亿新元)损失。直至2022年,中国电视台才逐渐恢复转播NBA赛事,但市场热度和商业合作远未恢复到黄金时期水平。
NBA近来一直试图重建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逾10名NBA球星在今年暑期相继展开中国行,频率和规模远超往年,金州勇士队球星柯里(Curry)8月访问重庆时,当地还动用5000架无人机进行表演来欢迎他。
也有越来越多NBA球员和中国运动品牌签约,欧文(Kyrie Irving)在结束和耐克合作后,2023年与安踏签订了多年合同。今年1月,安踏又和三名NBA球员签署新的球鞋合作协议。
6月举行的NBA选秀大会上,中国球员杨瀚森以第16顺位被波特兰拓荒者队选中,成为继姚明和易建联后,第三名在选秀首轮被选中的中国篮球员,这为NBA与中国球迷重建联系、重新挖掘这个庞大市场潜力增添希望。
上周澳门赛开幕当天,NBA还和中国篮球协会共同宣布达成一项多年合作计划,中国篮球协会主席郭振明与萧华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官方新闻稿称,通过这项合作,双方将为中国国家男子和女子篮球队提供赴美训练与比赛的机会,为潜力运动员参与NBA精英篮球项目创造条件,并支持中国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发展。
中国体育媒体人付政浩星期五在微博说,若单看合作内容,其实并无多少新意,这次合作更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于宣告NBA全面完成在华破冰;中国篮协作为中国篮球的官方机构,已正式恢复和NBA的合作,重新为NBA中国赛背书,NBA中国赛有望重返中国大陆举办,2019年莫雷事件的阴影一扫而空。
另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对NBA的回归也有自己的考量。面对民众消费意愿低迷,中国政府正竭力为经济注入活力,希望借助体育赛事及国际活动拉动整体消费,并通过这项赛事展现开放友好的国家形象。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引述篮球评论员苏群称:“从某种意义上说,NBA能继续在中国推广,象征著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承诺。”
不过,前NBA中国区负责人菲舍尔(Mark Fischer)接受法新社采访时提醒,NBA中国赛选在澳门举行,这表明北京“打开了侧门,但尚未开启正门和铺设红地毯”。
绕不开的政治?
塔克商学院企业传播学教授阿根蒂(Paul Argenti)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采访时说,NBA现在必须谨慎行事,避免出现哪怕是最微小的失误。“这是关系解冻的迹象,但也是对NBA和中国当局愿意重建关系到何种程度的考验。”
《环球时报》也警告,澳门赛只是NBA重新连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举,NBA需要从2019年的政治风波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NBA的回归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下中美关系持续动荡之际,美国企业一方面希望吸引中国消费者,另一方面又需应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9月8日刊登了一篇署名NBA球星詹姆斯(LeBron James)、题为《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的文章。但这篇文章实际并非詹姆斯本人撰写,而是根据他9月造访中国时接受多家媒体联合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美国,公众误以为这是詹姆斯主动撰写的评论文章,随即引发强烈反弹。NBA中国赛之际,萧华首次就此事回应称:“截取他人言论,将其包装成第一人称评论文章,这种做法并不恰当。”他还说,中国方面并未在NBA恢复中国赛前附加任何言论限制条件。
不过报道指出,得罪中国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风险是双向的,若球员看似与中国政府关系过密,也会在美国国内招致批评。“这起事件再次提醒人们,时隔六年后重返中国市场的NBA,面临著潜在的政治雷区。”
也有分析认为,NBA与中国的这场风波,为外国企业在商业利益与言论自由间寻求平衡提供了教训。
被外界赋予超越竞技的意义,使得NBA重回中国市场注定无法“政治归政治,体育归体育”。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一颗滚过太平洋的篮球,正试图撞开两个世界间日渐紧闭的大门。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