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十周年|跨越生物标记限制 为肺癌治疗带来新曙光
2025年标志著免疫治疗应用于本港癌症治疗领域的第十个年头。过去十年,免疫治疗为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目前已在香港获批用于30种不同适应症,涵盖逾15种癌症,而肺癌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当肺癌细胞“出走”,转移到身体其他器官,便进入了棘手的晚期转移性肺癌阶段。确诊转移性肺癌,对许多患者和家属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种癌症的患者年龄中位数高达70岁,五年存活率曾仅约一至两成,治疗之路充满挑战。
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但在寻求治疗的过程中,不少患者及家属心中存有一个大疑问:“PD-L1蛋白表达水平不够高,免疫治疗是否就无效?”这个迷思让许多人感到徬徨,担心错失重要的治疗机会。
临床肿瘤科专科罗振基医生指出,随著医学界对免疫治疗的理解日渐成熟,现时无论PD-L1水平高低,甚至是阴性(零表达),患者都有机会从中获益。罗医生分享一个个案,一名PD-L1呈阴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病情获长期稳定控制,证明了患者不应单纯因一个指标而放弃希望。
拆解“握手协议”PD-L1不再是唯一指标
罗医生解释,在治疗晚期肺癌时,医生一般会先为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寻找特定的致癌“靶点”。若找到相应的基因突变,患者便可使用标靶治疗。然而,部分患者体内缺乏可用的精准靶点,导致标靶治疗无法发挥效果,治疗选择因而非常有限。近年来,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疗法,则为这群患者带来了治疗新方向,提供了延长生命的可能。
与化疗“无差别攻击”所有快速增生细胞的原理不同,免疫治疗透过启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罗医生解释:“癌细胞非常狡猾,它会与免疫T细胞进行‘握手’,让免疫系统误以为是‘自己人’,从而躲过攻击,这就是‘免疫逃逸’。”而免疫药物的作用,就是斩断这条桥梁,重新教导身体的免疫系统去辨认并攻击癌细胞。
PD-L1蛋白,就是促成这个“握手协议”的关键角色。传统观念认为,PD-L1表达水平越高,代表“握手”越频繁,使用免疫药物斩断桥梁的效果就越好。这让许多PD-L1低表达或阴性的患者陷入无药可用的焦虑。
然而,罗医生强调,PD-L1只是众多生物标记之一,并非绝对。“即使PD-L1是零,也不代表免疫治疗无效,因为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仍未完全透彻。”
真实个案突破既定印象 免疫治疗创四年稳定期
罗医生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案例。“一位67岁的男士,确诊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已堵塞气管引致肺炎,情况危急。”经过详细的基因检测,发现他并没有特定的肺癌治疗“标靶”,而且他的PD-L1亦呈阴性,令治疗方案的选择更添挑战。
在缺乏合适标靶药物的情况下,医疗团队基于近年医学发展的理解,即使PD-L1为阴性,患者仍有机会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方案中获益。因此,团队决定为他采用此方案,希望能为病情带来转机。
结果喜出望外,罗医生表示︰“采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之后,效果非常好。”患者的病情不但迅速受控,更维持了超过四年的稳定,期间生活质素极高,甚至可以到外地旅游。这个案例有力地打破了“PD-L1阴性无效”的迷思,证明了不应轻言放弃。罗医生提醒个别治疗成效或因病人身体状况及病情有异,患者应与主诊医生商讨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新趋势 生活质素为首要考量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治疗目标已非“根治”,而是“与癌共存”。罗医生坦言,在临床上,他更看重的是如何维持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素。
“其实最紧要是生活质素,”罗医生分享道,“如果你能够延长患者生命,在那段时间,患者可以享受生活,做想做的事,当然值得。”
透过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有效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无恶化存活期”与“整体存活期”同样重要。“无恶化存活期”让患者能在延长的生命中,维持自理能力和社交生活,避免因长期卧床而成为负担,活出有质素的生命。
随著医学发展,转移性肺癌的治疗已不再局限於单一指标。罗医生鼓励患者和家属,应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进行全面的分子生物检查,了解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案。即使面对看似不利的检测结果,也可能存在新的转机。
回顾十年展望未来 免疫治疗应用更趋广泛
回顾过去十年,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一环。大量研究证实,免疫治疗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时,能有效提高多种癌症患者的整体存活率,并获得多个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使用。随著医学发展,免疫治疗的应用更从晚期癌症扩展至早期癌症,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提升根治机会。癌症已非不治之症,目前仍有大量临床试验致力扩大免疫治疗的适用范围,可以预见,免疫治疗的未来将持续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福音。
本资讯由MSD支持印制
HK-KEY-01078 Sep/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