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相隔20年首更新脑膜炎双球菌疫苗指引 明确列出感染风险因素

撰文: 健康Easy
出版:更新:

一旦感染脑膜炎双球菌,患者的病情可在短时间内急速恶化,严重时更可导致死亡。即使及时得到治疗并康复,患者亦可能出现严重后遗症,包括听力严重受损、神经系统受损、截肢以阻止感染扩散及慢性疼痛等,因此此疾病不容忽视。为应对脑膜炎双球菌的威胁,本港卫生防护中心自2005年以来,首次更新脑膜炎双球菌疫苗指引,亦提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在过去两年录得的病例亦有上升趋势。

本港感染个案创新高

截至9月,本港今年累计共有10宗脑膜炎双球菌个案,创过去五年单年新高,更于短短一星期内发生两宗青年感染个案,其中一人目前情况危殆。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亚洲儿童传染病学会会长、世界儿童传染病学会(亚洲)董事会委员、亚洲儿科学会(东亚区)常务委员关日华医生称,脑膜炎双球菌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例如如飞沫或直接接触,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烧、头痛、呕吐及瘀斑等症状。

关医生指出,10月5日为世界脑膜炎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脑膜炎的认识。

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脑膜炎的后果极为严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资料显示,患者即使接受抗生素治疗,仍有约10%至15%人可能死亡;而脑膜炎导致的死亡病例中,估计约40%发生于五岁以下儿童。同时,有五分之一康复者面临长期残疾,包括脑损伤、失聪、肢体截肢及神经系统问题等。

B型脑膜炎双球菌可透过接种疫苗预防

关医生表示,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由脑膜炎双球菌引发,潜伏期通常为3至4天,而大部分感染都是由A、B、C、W、Y血清型引起。他续指,B型脑膜炎双球菌较为棘手,它的细胞结构复杂,而且与人类细胞相似,令疫苗研发进展缓慢,多年来都无针对B型的有效疫苗,所以B型是最常见及最具致命性的血清型。

在卫生防护中心最新的脑膜炎双球菌疫苗接种建议中,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细菌性疾病,而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者、免疫力弱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前往高流行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人士。指引亦提及,根据全球疫情趋势,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在过去两年的录得病例上升,当中B型为主要血清型(美国则以Y型为主)。为降低感染风险,关医生建议高风险人士应接种疫苗,其有效率约为90%,注射后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红肿或轻微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