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海默症治疗迎来新曙光!“PET扫描+标靶药物”精准延缓脑退化
认知障碍症有不同类别,阿兹海默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以往阿兹海默症治疗效果有限,是因为诊断滞后及未有突破性药物,但近年医疗科技迎来突破,透过精准的“Amyloid PET-Scan”技术,能及早找出元凶“β-淀粉样蛋白”,再配合新型标靶药物进行清除,为延缓病情带来新曙光。今次就由圣德肋撒医院脑神经科专科韩方光医生及扫描部主管放射科专科郑培伟医生,为大家由浅入深地剖析这项医疗革新。
人口老化响警号 阿兹海默症不容忽视
脑神经科专科韩方光医生指出,目前香港大概有10万名认知障碍症患者,当中大部分是属于阿兹海默症,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至2039年左右,患者人数或会增至30万。他续指出:“70岁以上长者约有一成人是患者,而在85岁或以上年龄,患病比例更激增至三分之一。”由此可见,阿兹海默症在香港的情况无疑是不容忽视。
过去要诊断阿兹海默症,主要依赖问卷及临床评估,但韩医生指出,这些方法的结果往往流于滞后:“很多时候要等到病人情况已经很明显变差,做测试才会有结果,但那时可能为时已晚。”在治疗方面,传统药物仅属纾缓性质,旨在补充脑部神经传导物质,故韩医生亦坦言:“这些药物初期可能有效,但效力大约只得一至两成,而且通常在一两年后,随着脑细胞持续死亡,药物便会慢慢失效。”由于无法针对病根,传统疗法难以真正阻止病情恶化。
找出致病元凶 及早侦测成关键
近年有研究发现,阿兹海默症患者脑内会异常积聚“β-淀粉样蛋白”,形成斑块并破坏脑细胞,韩医生解释:“在阿兹海默症患者出现病征前的10至15年,β-淀粉样蛋白已开始悄悄积聚。因此,这种蛋白积聚是整个病理过程中最早的变化,远早于MRI可见的脑萎缩,而及早侦测并清除它,成为了阻断疾病的关键!”
Amyloid PET-Scan(淀粉样蛋白正电子扫描)是一项能精准侦测淀粉样蛋白的先进影像技术,扫描部主管放射科专科郑培伟医生解释道:“我们会为病人注射一种特殊的‘追踪剂’,能准确地标靶及显示出脑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物。”透过扫描,医生不但能确认淀粉样蛋白的存在,更可以将其量化,得出客观的数值以评估严重程度。
这个扫描的最大优势在于“提早”与“精准”,郑医生强调:“Amyloid PET-Scan能够在脑细胞被大量破坏前就侦测到病理机制,让医生能抓住黄金治疗时机,在不可逆转的损伤发生前介入。”
新式标靶药物 减慢退化达五成
目前诊断流程通常是分层筛查,即先透过血液测试作初步筛查和临床评估,若指标呈阳性,再建议进行Amyloid PET-Scan作进一步确诊。一旦确认脑内有淀粉样蛋白,最新的治疗方案是静脉注射标靶药物“仑卡奈单抗”,药物能针对性地与淀粉样蛋白结合,并将其从脑中清除。
韩医生表示,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事关经过一个为期18个月的标准疗程后,数据显示药物能将认知及生活功能的退化速度减慢27%至51%。此外,韩医生亦提到在香港早期开始使用此药的病人,“家人观察到病人更精神,更开心,更愿意与家人沟通。这意味著治疗能有效延缓患者进入需要他人贴身照顾的阶段,大大改善了患者和照顾者的生活质素!”
虽然如“仑卡奈单抗”等类淀粉样蛋白药物,或有机会引致血管破损、轻微脑水肿,微量出血等反应,但只要治疗前进行相关基因测试,又或者按时进行MRI管理及监察,便能及早掌握出现淀粉蛋白相关影象异常(即Amyloid-Reacted Imaging Abnormalities, ARIA)的风险。此外,亦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像学及出现临床症状的风险管理,亚洲 人使用类淀粉样蛋白药物的副作用风险较全球数据低,反映药物的安全是有认受性。
然而,郑医生亦提醒道:“尽管这种标靶药物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效果更为显著,减慢幅度可达五成,但仍非根治方法,对于已经受伤或死亡的脑细胞,我们很难令它们复原。”他形容治疗的目标,是在脑细胞被大规模破坏前清除致病蛋白,从而“煞停”或减慢破坏过程,保护尚未受损的脑功能。
健康生活模式 预防脑退化
用药能减慢脑细胞的破坏过程,但要做到及早预防阿兹海默症,韩医生强调健康的生活模式同样重要:“例如要均衡饮食,多摄取绿色蔬菜和鱼肉,保持恒常的体能活动。保持充足睡眠,因为睡眠是脑部清除废物的重要时段。还有,要妥善管理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展望未来,韩医生期望大众能更了解阿兹海默症、不要逃避,“科技能持续突破,惠及更多脑退化疾病患者。”郑医生则强调“及早”求医的重要性:“市民应该从五十岁起便要关注脑部健康,因为只有你自己能最先察觉微细变化。”当诊断与治疗双双带来突破,亦将阿兹海默症从昔日束手无策的绝症,转变为一个可积极应对的挑战,为全球患者及家庭带来新希望。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