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湿性黄斑病变 要做3件事 “双抗针”提供多一重保护
近年愈来愈受关注的“黄斑病变”,原来分“干性”和“湿性”两种,严重程度和处理方法完全不同!
眼科专科医生李琬微指出,“黄斑”本身是眼球内一个重要的结构,“它位于视网膜中心,是感光细胞最密集、视觉最敏锐的地方,所以黄斑病变对视力的影响非常大。”
黄斑病变一般称为“老年黄斑病变”,但李医生表示,这病其实到了50至60岁开始就会比较常见,80岁后则更普遍,“它主要是眼底视网膜出现新陈代谢细胞的沉积物,导致影响黄斑功能。而‘干性黄斑病变’是指眼底出现称为‘脉络膜小疣’的沉积物,病征大多不明显,但大约每十个‘干性黄斑病变’患者就有一个有机会变成‘湿性黄斑病变’,病征会明显及严重得多,主要由于代谢物长时间影响脉络膜,刺激至脉络膜不正常的血管增生,这些增生的血管比较脆弱,容易出现渗水、渗血,令患者看东西时出现影像或线条扭曲,甚至视力急降。”
至于受影响的视力有否机会逆转,李医生表示关键是:及早发现,积极治疗。
“由于早期黄斑病变病征多不明显,最有效及早发现的方法是定期检查,包括定期 用阿姆斯特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检查,若察觉异常例如线条变得弯曲等就尽快咨询医生。若属于 干性黄斑病变,暂时未有逆转性的治疗方法,但应积极预防它变成湿性,重点注意 :防紫外线、戒烟、控制三高。此外建议多吃食深绿色蔬菜,也会 建议病人服食适合的补充品。例如根据美国大型研究AREDS2的结果,服食该研究所推荐配方的补充品,有机会将干性黄斑病变转为湿性的风险降低约三成。”李医生说。
此外,干性黄斑病变患者除了定时 自我检查,也建议定期由眼科医生跟进 检查视网膜。
万一出现 湿性黄斑病变,现时有多种 治疗方案可以选择,李医生表示,“最常见的是眼内注射药物,俗称‘黄斑针’,基本上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直接注射进眼球,药物会在眼球内慢慢渗透,令增生的血管萎缩,抑制它再生长和渗水、渗血,是相当有效的治疗方案。有部分病人出血的位置并非在黄斑中心,也可考虑用激光将渗血的生血管用热能萎缩 ,不再出血,但这方法现在 来说属于次选,因为始终是一个较高入侵性方法,对视网膜伤害较大,激光止血的位置也会结痂影响视野。”
而“黄斑针”,除了传统药物,也发展出新式的双抗药物,除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同时抑制血管生成素-2 (Ang-2),即透过多个机制去抑制黄斑区的血管增生,覆盖的范围较大,有效期也较长。“至于该选择哪种药物,首先看安全性,其次是疗效的持久性。在这两方面来说,双抗药物均展示显著效果,病人可以感觉视力有明显进步;而疗效持续也较长,帮助病人减少频密地注射。有双重机制的药物,理论上可以为病人提供多一重保护。”李医生表示。
当然,药物价钱是不少病人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医生也需要顾及,衡量经济效益时应看长线,假设一种药每针费用较低但需要频繁注射,而另一药物每针费用较高,但有机会可以较长时间才补打针药,总体成本会有分别,可咨询医生,细心比较哪种更具经济效益。
病例分享:
一位70多岁的婆婆,检查发现黄斑点出血,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黄斑针,连续三个月每月一针,视力大幅改善,“注射第一针黄斑针前她的视力只有0.3,打完三针后回升至0.9(通常被视为正常视力),本来十分理想,可惜效果只维持了约三个月,她的眼底又再出血,检查发现视力跌至0.1以下。医生建议考虑改用双抗药物治疗,仍是连续三个月每月一针,三针之后发觉视力有进展但未够理想,于是再注射了第四针,之后进展比较明显。但因为曾经大出血,视力未能回复至0.9,只能在0.7至 0.8之间。今天距离她最后注射的一针已大半年,暂时没有再复发,但医生仍叮嘱她定期覆诊,以及每天自我检查,因为复发风险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