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病菌危机四伏 有喉咙痛可能已经中招 专家折解一招K.O.恶菌
转季天气时冷时热,加上周围病菌肆虐,大大增加感冒“中招”风险!不少人一旦“作病”,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喉咙痛。事实上,有高达90%的喉咙痛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¹,背后元凶可能就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当感到喉咙干涸、痕痒、有异物感,甚至吞咽时感到疼痛,就可能是病毒入侵的警号,必须及早应对,防止感染恶化!
研究显示:伤风感冒首日的症状由喉咙痛开始²
有研究指出,伤风感冒首日的症状由喉咙痛开始²,严重时更会影响吞咽、说话、饮食,甚至睡眠,大大降低生活质素。要快速回复正常生活,就要在病征初起时,选择能真正“对症下药”的方案。
拆解喉痛根源 杀灭99.99%病菌是关键
伤风感冒初期,喉咙一有不适,要击退喉咙痛,关键在于直击致病源!BETADINE®必妥碘® 喉咙及口腔系列,含医学级成分PVP-I(聚维酮碘),经证实能有效杀灭99.99%引致喉咙痛的致病源*,当中包括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细菌及真菌,针对喉咙及口腔感染根源。
医药级成分PVP-I可直达喉咙痛根源,发挥杀菌功效,而且30秒快速起效*,助你迅速纾缓喉咙不适,击退伤风感冒引起的喉咙痛!
一“喷”一“漱”全方位应对初起喉咙不适
针对不同场合需要,BETADINE®必妥碘® 提供两款喉咙及口腔护理产品,大人及6岁以上小朋友都适用。
BETADINE®必妥碘® 喉咙喷雾(50毫升)
伤风感冒初期,喉咙一有不适,使用BETADINE®必妥碘® 喉咙喷雾,“一喷必妥!”,直达喉咙痛楚根源,杀灭99.99%病菌*,有效击退伤风感冒之喉咙痛,以及7大喉咙不适症状,包括 : 喉咙干涸、痕痒、声音沙哑等³,随身必备,轻巧易用。
BETADINE®必妥碘® 冰凉消毒漱口水(125毫升/250毫升)
居家防护,可使用 BETADINE®必妥碘® 冰凉消毒漱口水,能360度漱走潜伏口腔及喉咙的致病源。除了纾缓喉咙痛外,亦有助纾缓痱滋、牙肉肿痛、口腔炎等问题,而且不会造成牙齿及舌头染色、无刺激感,味道清新,不会影响味觉⁴⁻⁶,同时PVP-I 亦被列入全球多个牙科指南推荐漱口水⁷。
(使用前请详阅产品标签及说明。)
居家出外常备 双重击退病源
一旦喉咙痛作病,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早使用含医学级成分PVP-I的BETADINE®(必妥碘®)产品,外出居家助你全天候K.O.恶菌,纾缓喉咙不适,为自己及家人筑起第一道防线!
必妥碘®喉咙及口腔系列 于以下各大零售商有售 :
万宁:https://bit.ly/betadine_mannings
屈臣氏:https://bit.ly/betadine_watsons
HKTVmall:https://bit.ly/betadine_hktvmall
松本清:https://bit.ly/betadine_matsukiyo
龙丰及各大注册药房有售
由即日起至2025年12月11日,于以下零售商购买必妥碘®喉咙及口腔系列,即享买2件85折优惠^,详情如下。
万宁官网:https://bit.ly/betadine_mannings
万宁门市地址:https://bit.ly/3IQMJc9
屈臣氏网店:https://bit.ly/wtcpromotion_gargle
屈臣氏分店地址:http://bit.ly/45bxKlY
松本清:https://bit.ly/betadine_matsukiyo
^优惠期由2025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须买上述指定件数方享折扣优惠,数量有限,售完即止。不包括出位价,换购价产品。最终价格由零售商决定。如有任何争议,零售商保留最终决定权。
了解更多︰
官方网站:https://hk.betadine.global/zh/hk/hom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Betadinehk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in-vitro study conducted using PVP-I products. Tan EL, et al. GMS Hygiene and Infection Control. 2021;16.
¹. Worrall G. Acute sore throat.Can Fam Physician. 2011;57(7):791-794.
². Witek TJ,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ommunity-acquired common colds symptoms assessed over 4-years. Rhinology. 2015;53(1):81-8.
³. Ogawa K, et al. Journal of New Remedies & Clinics, 1995; 44:242-256.
⁴. Tut OK, et al. J Public Health Dent. 2010;70:(3)249-252. Kövesi G.
⁵. Fogorv Sz. 1999;92(8):243-250.
⁶. Potting CM, et al. Eur J Cancer Care. 2006;5:431-439.
⁷. Imran E, et al. Eur J Dent. 2020 Dec;14(S 01):S182-S184.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