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风险低康复快 若有这原因需考虑“搭桥”
心脏病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疾病,而其中冠心病(冠状动脉心脏病,指因冠状动脉收窄或闭塞,造成心脏肌肉缺血,引致心脏功能受损)占超过一半,本港每年就有超过3,000人因冠心病死亡。患病率会随年龄而增加,不过近年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
心脏科专科医生聂天霖表示,近年市民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可能都有所听闻,“例如当确诊了冠心病,他们会问:系咪要通波仔?使唔使搭桥?”
聂医生指出,“通波仔”和“搭桥手术”都是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即除了药物之外,利用手术去造成“再血管化”,令冠状动脉有充足的血流供应心脏肌肉。但通波仔和搭桥的原理和做法却大不相同。
“通波仔其实是微创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经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后,医生会于右手脉门部位(小部分人会于右边腹股沟部位)放入导管,沿血管去到冠状动脉的入口,继而将手术器材放置到冠状动脉内,扩阔已收窄的血管部分,包括利用气囊去将收窄位置扩阔,再以药物涂层支架巩固血管内壁,使血管保持畅通。由于是微创手术,伤口只有2至3毫米,大大减低手术后康复的时间。”
而搭桥手术的理念则是创造血管的绕道,是大型开胸手术,“做法是先取出小腿的静脉,再接驳到大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窄位置后方,形成绕道。另一种做法是利用胸腔内的左内乳动脉,接驳到冠状动脉后方,直接为其供血。其实两者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是绕过血管阻塞的位置,直接为后方的血管提供血液。由于是大型手术,手术和麻醉的风险较高,康复时间亦比较长。”聂医生说。
那么,几时该通波仔,几时该搭桥呢?
聂医生表示,一般而言,对冠状动脉轻微至中等收窄,会先尝试利用药物治疗去稳定情况。但对于严重收窄(例如收窄70%以上),以及经过药物治疗仍持续有症状者,医生会安排微创手术如心脏导管检查去确认病情,若认为需要手术治疗话,首先会考虑通波仔,“不过,亦有部分比较严重的病人,例如多重血管收窄或主干血管收窄等情况,需考虑搭桥手术等其他治疗方法。医生会先衡量各种手术的风险,同时亦会根据国际指引,考量到不同手术的效果和好处。当然,病人的意愿亦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医生会和病人分析讨论各种治疗方案,从而作出最适合病人的决定。”
对于通波仔的病人,聂医生特别提醒,“很多人以为通波仔后就完全解决问题,不需要再用药,甚至继续吸烟等不良嗜好,其实是错的。首先,通波仔时放置的支架,对巩固疗效十分重要,但始终是外物,身体需要药物再加上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它,所以术后首六个月(或一年, 因应病情所需),一般会处方两种抗血小板药以减低血块形成的机会,从而减少突发性支架阻塞。六个月或一年过后,仍需要长期服用阿士匹灵,减低复发的风险。另外,健康饮食、多运动、控制三高都是不可忽略的。”
他分享了以下一些印象深刻的个案:一位只有十八歳的青年,因严重血管收窄引致心脏病发,心脏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一半。由于心脏肌肉坏死之后不会复原,这位青年只能以剩下的“半颗心”去继续漫长的人生。另外有一位婆婆,一向都关注健康,从无不良嗜好,但由于丈夫长期吸烟,经历三十年的二手烟生涯后,亦患上严重冠心病,最后撒手人寰。丈夫当时追悔莫及,但可惜已经太迟了。
“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健康,留心身体的病征,最重要是病向浅中医。”聂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