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的家居让你感到身心疲惫吗?一文解构杂乱与压力的恶性循环

撰文: 浩贤
出版:更新:

在城市中,“蜗居”是许多人生活的写照。当居住空间有限,杂物堆积起来,不仅压缩了物理空间,更在无形中挤压了我们的心理空间。有心理学家提醒,“杂乱等于压力”(mess equals stress)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据外媒《Daily Mail》报道,英国心理学家Katie Barge博士指出,“整洁的家,整洁的心灵”这句老话已得到研究证实,而这种影响对于女性、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以及患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人来说,尤其显著。

为什么越整理越乱?解开杂乱与压力的恶性循环!

想像一下,当你拖著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推开门看到的却是堆满杂物的客厅,或是衣物如小山般堆积的卧室。这样的光景非但无法带来放松,反而会让大脑接收到过度的视觉噪音,增加焦虑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感到压力,越容易让家里变得杂乱;而杂乱又会反过来加剧压力。

Barge博士指,对于居住在狭小空间的人来说,这种影响尤为显著。有限的空间使得杂物无处可藏,每一件物品都清晰可见,不断地提醒我们未完成的任务,引发一种称为“决策疲劳”的现象。我们的大脑被迫持续运转:“这件衣服要怎么收?”、“这本书要放哪里?”这些无止尽的思考会消耗大量精神,导致身心俱疲,让整理成为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关文章:大扫除|衣柜塞爆旧衫裤鞋袜?5招决定丢或留 腾空衣柜储物空间

+7

总舍不得丢? 囤积背后存在情感连结

Barge博士表示,造成杂乱堆积的原因有很多,许多人保留杂物并非出于懒惰,而是源于情感上的依恋。例如,有些杂物是一时冲动而买下,丢掉时会感到内疚;有些则是对“总有一天会用到”的执着,反映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Barge博士补充,储物癖甚至可能代代相传,“如果我们在杂乱的家中长大,我们的家更有可能杂乱。”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储物症患者的家会因积累了大量物品而变得无法居住。她解释,囤积行为通常与依恋需求有关,这实际上与童年创伤和内心的孩子有关。她指:“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物抱持感情,往往是因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那种关爱,所以会对生日卡等表达爱意的东西产生情感依恋。”

告别决策疲劳! 3招摆脱杂物束缚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Barge博士曾帮助许多储物癖患者清理不必要的个人物品。她表示,“我会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所依附的情感,并不在那个物体中。”她建议,面对居所杂乱与生活压力,整理并非要将所有东西都丢掉,而是要学会重新建立我们与物品之间的健康关系。

1. 从小处着手

面对一个堆满杂物的家,最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心理学家建议,可以从一个小空间开始,比如一个抽屉或柜子的角落。这个小小的成功会给予我们正面的回馈,激发继续整理的动力,打破“杂乱等于压力”的恶性循环。

2. 重新定义物品价值

在整理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件物品对我现在的生活有何用处?”“它是否真的能让我快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是时候放手了。这不是丢弃回忆,而是学会将回忆放在心中,而不是让物品占据有限的空间。

3. 创造“呼吸空间”

在狭小的居住空间中,为自己创造一个没有杂物的“呼吸空间”至关重要。这个空间可以是书桌的一角,或是一张舒适的椅子,让我们在感到压力时,有一个可以真正放松的地方。这个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整理,从来不只是整理物品,更是整理我们的思绪。当我们学会清理身边的杂物,我们也能为心灵腾出更多的空间,在有限的居住空间中,活出无限的可能。

【延伸阅读,更多家居收纳建议】

收纳|屋企太乱或因习惯“冇手尾” 养成12招 拆细收拾家居步骤

+13

家居收纳|妈妈教用无印良品收纳盒 8招为孩子打造极简书桌空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