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颈泡”不一定是癌症! 研究揭分子检测潜力 避开不必要手术

撰文: 健康Easy
出版:更新:

多数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且无症状,少数结节会压迫气管或食道,导致吞咽或呼吸困难、颈部肿大、声音改变,甚至恶化为甲状腺癌。传统上,诊断结节属性主要依赖超声波检查和细针穿刺细胞检查(俗称“抽针”)。然而,当这些检查结果不确定时,患者需冒著手术风险进行确诊。

近年来,医学界研发出分子检测技术,能对“抽针”取得的细胞样本进行基因分析,并透过演算法评估恶性风险。这项技术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并降低医疗成本。

冯文谦医生指出,正常的甲状腺体积细小,外观难以察觉。(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多数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

香港大学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内分泌外科主任冯文谦医生指出,正常的甲状腺体积细小,外观难以察觉。然而,一旦出现结节,颈部可能出现肿大(俗称“大颈泡”)。

目前,甲状腺结节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评估、甲状腺功能测试、超声波检查及细针穿刺细胞检查(FNAC,又称“抽针”)。冯医生指,临床评估会询问症状并检查甲状腺,观察吞咽时是否上下移动;血液检查可测量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超声波则可判断结节形状、结构及数量。至于FNAC则透过抽取结节细胞样本并进行显微镜分析,一般约七成结果为良性、一成为恶性、20–30%属不确定性(Bethesda III/IV)。”

至于治疗方面,良性结节可选择随访、微创消融术或手术切除;绝大部分恶性结节则需手术切除,有需要时加上放射碘治疗;部分微细癌经医生评估后可考虑接受积极监控或微创消融术。

一旦FNAC报告为不确定时,癌症风险为10% - 40%;冯医生指出,诊断此类位于“灰色地带”的病人的传统做法是重复抽针或直接手术治疗。不过研究显示在此类接受手术的病人中, 70%的最终病理属良性,即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港大研究:估计可避免九成不必要的手术

香港大学外科学系内分泌外科团队早前发表了一项研究于,探讨在本港为患有“不确定性甲状腺结节”的病人使用分子检测的潜力。研究团队为此建立了一个“决策分析模型”,分析玛丽医院近四年、近2,000例甲状腺病理数据,比较了两种策略,包括:现行做法(根据病情选择手术、重复抽针或观察)以及新策略 (在现有基础上,加入分子检测作为辅助诊断工具,协助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研究结果显示,若全面采用分子检测,估计可避免九成不必要的手术,即比现行做法减少多26%;不但可降低患者潜在的手术并发症风险,例如声带损伤或终身服药需求,也让高风险患者能优先获得治疗,低风险患者则可安心观察,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检查。

冯文谦医生指出,分子检测为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不过现有的分子检测为外地引入,有一定成本并需病人自费。冯医生亦强调,分子检测必需配合超声波检查及医生的专业判断;大部分超声波检查呈高风险的患者应尽早接受手术;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倘若有任何问题,应向主诊医生查询并考虑个人因素、身体情况,以选择最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