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后痔疮风险激增!女患者不比男性少?医生教5招护理贴士
提到痔疮,许多人或许会联想到长时间坐著的上班族或男性。然而,女性其实也是高危族群,尤其来到更年期阶段,罹患痔疮的风险更是急剧上升。排便时的剧痛、坐立不安的苦楚,这些“难言之隐”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本文将参考日本肠胃科医生后藤利夫的专业建议,带您了解为何更年期会让痔疮找上门,并分享五个简单、有效、每天都能实行的预防与自我护理方法。
了解三种常见痔疮
一、内痔
位置:位于齿状线(dentate line)以上,属于直肠内部。
特征:初期无疼痛感,主要症状是排便时无痛性鲜红色出血,严重时可能脱出肛门外。
分期(依脱垂程度):
第一期:内痔完全在肛门内,外观看不出来,主要症状为排便或便后出血、分泌物增多、搔痒。
第二期:排便用力时会脱出肛门外,但可以自行缩回。
第三期:排便或久站后脱出,需要用手才能将其推回肛门内。
第四期:内痔长期脱出于肛门外,即使尝试用手推也无法推回。
二、外痔
位置:位于齿状线以下,靠近肛门口。
特征:因分布有疼痛神经,疼痛明显。若血管内形成血栓,会出现剧痛与肿块(血栓性外痔),触之有硬结或皮下肿胀。外痔一般不会出血,但可因摩擦或感染导致不适。
三、混合痔
位置:兼有内痔与外痔,病灶跨越齿状线上下。
特征:同时出现内痔出血与外痔疼痛的症状,常见于病程较长或内痔反复脱出后并发外痔形成者。
相关文章:【大肠癌】痔疮大便滴血、大肠癌血便混和!与痔疮4大分别咪搞错👇👇👇
为什么更年期会让女性痔疮风险大增?
后藤医生解释更年期是身体平衡出现巨大转变的时期,以下三个主要原因会同时“夹击”女性,大大增加患上痔疮的机会:
1. 肛门括约肌自然老化
肛门括约肌属于骨盆底肌群的一部份,负责控制肛门的收紧与放松。
衰退与伤害: 随著年纪增长,特别是经历过分娩的女性,括约肌会逐渐衰退或变硬。
排便困难: 肌肉力量不足,排便时需要更用力“谷”出来,对肛门造成强大压力。这种压力会阻碍肛门周围的血流,导致血管充血,大大增加患痔疮的机会。
2. 雌激素水平波动影响肠道
更年期女性荷尔蒙“雌激素”急剧减少,很容易导致自律神经失调。
肠道失序: 自律神经同时掌管著肠道蠕动。一旦失调,肠道活动就会变得紊乱,令你容易便秘或腹泻。
过度负担: 无论是硬邦邦的便秘还是稀烂的腹泻,都会对脆弱的肛门造成过度刺激和负担,从而引发或加剧痔疮。
3. 下半身循环变差,容易“脚冻”
身体冰冷,尤其是下半身冰冷,是诱发痔疮的一大元凶。
血液淤积: 冰冷会导致骨盆及肛门附近的血液循环变差,血管容易淤塞充血。
自律神经与体温: 自律神经失调也会影响体温调节功能,使血液循环进一步恶化,让身体(尤其是手脚)容易感觉寒冷。
相关文章:痔疮|50岁以上半数女性患有痔疮!医生揭4个因素影响罹患机率👇👇👇
今日起,从生活细节自救!五大预防护理贴士
在了解更年期带来的生理挑战后,我们就能针对性地采取行动。后藤医生特别提醒,要有效预防痔疮或避免复发,最关键是调整生活习惯,重点在于畅通肠道、改善血液循环及强化肛门括约肌。
1. 每日“缩肛”运动(骨盆底肌体操)
有意识地锻炼肛门括约肌,能有效减轻排便时的用力程度,并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练习方法:
- 仰卧,稍微擡起膝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 收紧尿道、肛门和阴道
- 放松身心
贴士: 将“缩肛”运动纳入日常习惯,如睡前或看电视时,持续进行效果更佳。
2. 建立定时排便的生理时钟
防止便秘是预防痔疮的首要任务。应养成早晨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后饮用一杯暖水,并吃一顿丰富的早餐,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最重要的是,感到便意时千万不要忍耐!忍得太久,粪便会变得又干又硬,大大增加肛裂风险。
3. 保持下半身温暖,告别“脚冻”
避免下半身血液循环恶化是关键。日常生活中,应使用膝盖毯、穿戴袜套或长裤,即使在冷气房或冬天也要注意下身保暖。此外,避免只用花洒冲凉,建议浸泡在温热的水中。温水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肠道蠕动,同时也能放松身心,帮助调节自律神经。
4. 积极摄取“双纤维”食物
实现顺畅排便,肠道健康是基础。膳食纤维分为两大类,缺一不可:不溶性纤维(来源:蔬菜、豆类、菇类等)能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水溶性纤维(来源:海藻、水果、燕麦片、秋葵等)则吸收水分,使粪便柔软易排出,并成为肠道益生菌的“粮食”。
5. 善用营养补充剂辅助
当日常饮食难以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时,可以考虑利用补充剂来辅助改善肠道环境,选择含有乳酸菌、益生菌、寡糖或膳食纤维的补充品。但需要留意,补充剂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仍需搭配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遇到痔疮问题时,切勿自行判断或拖延。若症状持续或恶化,请务必咨询专科医生,寻求专业治疗。
相关文章:【痔疮】暖水浸屁股10分钟纾缓痔疮 预防9招吃蕉早瞓饮几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