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者析中美关系2.0新格局:节奏掌握在中国而非特朗普
陆媒《观察者网》8月29日报道,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8月16日在第三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开幕式上致辞,解析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中美关系发展。他指出,解决中美关系的钥匙今后可能要越来越取决于中方,而不是特朗普。
据报道,吴心伯将今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朗普上台后“重施故技”,立即发起新一轮关税战,企图迫使中国让步。但中国不仅采取关税反制,更推出包括稀土出口禁令在内的非关税措施。他强调,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击中了美国要害,也显示出特朗普对中国经济和反制能力的判断错误。
第二阶段则从5月10日的日内瓦会谈延续至8月,呈现“边打边谈”的局面,尽管关税虽未取消,但双方已透过谈判逐步扩展接触。吴心伯指出,5月日内瓦会谈、6月伦敦会谈与7月斯德哥尔摩会谈相继举行,成果包括降低关税、暂停部分非关税措施,更推动了中美从经贸走向外交领域的互动,其中包括6月的中美元首通话以及7月中国外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晤。
他预测,第三阶段可能在9月之后开启,特征是“边谈边行”。届时中美双边议程将围绕特朗普访华及元首会晤展开,期望透过高层互动建立新的中美关系框架。吴心伯乐观期待,希望中美双边能在第三阶段,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稳定、更具建设性的框架,涵盖经贸、外交、安全、人文交流等议题。
吴心伯进一步解释,这一新框架的意义在于三方面:一是覆盖领域更广,不仅限于经贸;二是具备稳定作用,可透过元首共识减少不确定性;三是具建设性,能推动恢复更多对话机制,让中美合作拓展至更广泛领域,“希望今年中美关系的发展能如股市般低开高走”。
最后,吴心伯总结了几个值得关注的变化。首先是中国经济的韧性超出美方预期,特别是稀土管制与DeepSeek等新技术产业化突破,显示中国在美国压力下仍能寻求发展动能。其次是美国经济叙事出现转折,特朗普在4月“解放日”后全面推行保护主义,长期影响美国增长前景,国际资本因此出现外流。
他强调,与特朗普第一任期不同,这一次中国不再被动跟随美方节奏,而是逐渐引领中美关系的发展,“因为目前中美关系的轨迹已完全不是美国最初的预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