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再现头衔造假 男子自称“联合国机构”主席遭官方打脸
近日,一位自称拥有诸多“联合国”头衔的男子房文军因其虚假身份引发广泛关注。公开资料显示,房文军频繁参与国内商业活动,宣称自己是“联合国国际人权理事会大使外交官”、“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中心(UNIPC)高级专员”、“联合国国际维和基金(UNIDPDF)主席”、“联合国特区经济发展委员会荣誉主席”等。然而,这些头衔均被联合国相关机构证实为伪造。
8月29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发言人向陆媒明确表示,房文军所提及的“联合国实体”在联合国系统中并不存在。联合国官网显示,联合国系统包括联合国本身及其众多基金、方案和专门机构,但房文军宣称的头衔均无官方依据。这是继假院士阮少平和假参事余鹏翔后,近期被揭露的第三起身份造假事件。
目前,阮少平和余鹏翔均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被依法处理。至于房文军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报道指,房文军多次公开亮相时身穿疑似“军装”及臂章。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悠分析,若其所穿服装足以让公众误认为军警制服,可能违反《军服管理条例》第十六条,面临治安处罚;若冒充军人身份并以此获取非法利益,如诈骗合同,则可能构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相关新闻:「中科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 涉假冒军人招摇撞骗罪被深圳警方刑拘
相关新闻:继中科院假院士后又一查无此人 “国务院参事余鹏翔”确认冒充
此外,为房文军提供宣传平台的企业或机构是否需承担责任?吴悠表示,若明知其身份虚假仍协助宣传,可能构成共犯;若因审核不严导致错误宣传,则可能面临行政罚款或民事赔偿。
就如何避免被类似虚假身份欺骗,北京瀛和(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翟振轶建议,企业和个人应通过多方核实辨别真伪。他提出六大方法:一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二是交叉比对信息一致性;三是要求提供证件或文件;四是当面核实,观察言行举止;五是发现异常后及时报警或举报;六是借助媒体曝光,引起关注。
翟振轶指出,身份造假事件屡见不鲜,根源在于部分企业和机构对头衔的盲目崇拜以及审核机制的漏洞。骗子利用社交平台算法,通过大量雷同内容误导搜索结果,进一步放大欺骗效果。他建议通过严厉打击、加强审核、开放信息查询、强化媒体监督和畅通投诉渠道来应对此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