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专访邱世卿:阅兵向全世界展示军力保证 维持稳定和平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在北京举行的“九三阅兵”成为国际瞩目焦点,除普京、金正恩等外国元首到场引发关注外,中国首度公开的第四代中型坦克、全层级反无人机体系以及多款高超音速导弹,更被视为展示军力的重要讯号。《香港01》特别专访前台湾空军司令部少校参谋官邱世卿,他分析指出,这场阅兵不仅展现了解放军的装备升级与未来作战方式的转型,也在国际与台海局势上释放明确信号,对台湾而言更是一次值得深思的警示。

香港01:这次阅兵中,您认为最亮眼、最值得关注的装备有哪些?与往年相比释放了什么不同的讯息?

邱世卿:在这次阅兵前夕,最受注意的亮点,即是中国是否展示第一款第四代战车的 ZTZ-201 新型中型坦克,这款坦克具有几个鲜明特征,包括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与主动防御系统。这些配置符合第四代坦克的定义,也显示中国在装甲技术上已经进入新的世代。

除了坦克之外,另一个重点是完整的反无人机体系。俄乌战争已经告诉我们,无人机改变了战场规则。过去在战场上,部队常常临时拼凑一些装甲板或电子设备来抵御无人机攻击,算是权宜之计。但这次阅兵中,解放军展示的却是一个从远程到近程、多层次的完整防护网,涵盖定向激光、微波干扰、中距离拦截导弹等,甚至包括备弹量惊人的防空3000弹炮系统。这种“多层体系化”的概念,是目前全世界尺度中最完整的反无人机方案。虽然它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但单就概念与展现出来的性能来说,已经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最后,高超音速武器也是焦点之一。这次展出的种类繁多,从不同的气动外形设计、战斗部型式,到冲压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推进方式,都显示解放军对这一领域的重视。高超音速导弹的最大优势就是速度,我们在先前以色列与伊朗的12日战争便可以看到速度对于拦截成功率的决定性,而这些导弹的射程从几百公里到两千公里不等,已经可以直接覆盖第二岛链。加上轰-6 可携带的空射型弹道导弹,这将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形成极大压力。从整体来看,这次阅兵不仅是单纯展示武器,更是释放一个讯息:中国正在以新一代武器与体系,构建自己的战略威慑能力。

+5

香港01:这些新型武器的出现预示中国未来作战方式有新的变化?

邱世卿:从这次阅兵可以清楚看出,解放军正加快推动无人化与智能化作战的转型。除了传统的战车、防空与导弹系统外,还有许多新型无人装备登场,包括忠诚僚机、水下潜航器、履带型攻坚无人车、多功能智能平台等等。这些装备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再依赖单兵或传统兵器,而是透过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提升作战效率与存活率。可以说,如果未来的军队没有掌握这些科技,那么在战场上的优势将会损失大半。

更重要的是,这些装备透露出中国作战方式逐步转向“由陆向海”。过去解放军的战略重心以陆军为主,但这次展示的大量高超音速反舰武器,显示他们正针对制海权与区域拒止进行准备。从中短程到远程,从陆基垂直发射到空射平台,这一整套组合已经具备在第一、第二岛链内进行大规模反介入作战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单一武器的升级,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转型。

香港01:在国际形势方面,这次阅兵有普京与金正恩等领袖出席,站位也引起外界讨论。您怎么看这场阅兵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邱世卿:阅兵从来都不是针对单一国家,而是面向全世界的展示。这样的场合既是向友邦显示信心,也是向潜在竞争者和敌对势力传递警告。当前的国际秩序正处于旧有框架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的过渡期,这是一个“实力证明的时代”。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盟友不会真正信任你,承诺也不会被当真。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要透过这场阅兵,展示足以支撑外交战略的硬实力。

9月3日,中国北京,在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阅兵式前,印尼总统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外国代表团团长合影。 (Sputnik /Sergey Bobylev/Pool via REUTERS)

外界特别关注普京与金正恩的站位,这固然有象征意涵,显示中俄朝之间在这个时期的战略靠近。但我认为,这场阅兵的讯息远不止于此。它的潜台词是让其他国家看到,中国不仅拥有军事力量,也能为周边提供“安全保证”。这对正在思考站队的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参考。

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旧的秩序正在崩解,但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段空档时间,我认为它其实比较像“野蛮生长”,每个国家必须要展现它的实力,那才能够争才能够赢得在国际关系上的话语权。当然,对西方国家来说,他们会从另外一个光谱来看,会觉得中国的军武是一个威胁,且跟这些国家(俄罗斯、朝鲜)联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威胁,甚至如欧洲国家可能用“邪恶轴心”等说法去形容。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次阅兵真正的走势,是中国明确以这些军事实力进行展演,去确保区域安全跟稳定,就比就像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中国一向在维持世界和平的这个部分是不遗余力的。

香港01:回到台湾与台海议题,这次阅兵释放了什么讯息?对台湾有什么具体启示?

邱世卿:从装备来看,除了第四代中型坦克,还有新型的空降兵运输车与支援战车,这些设计强调高速机动与快速投射,非常适合在像台湾这样建筑密度高、地形多为稻田与松软土壤的环境使用。这无疑是在释放一个讯号:解放军已经在为可能的台海作战做准备。虽然和平统一仍是首要选项,但如果不得不动用武力,这些装备其实已经清楚表明“准备就绪”。

另一方面,台湾社会与官方对阅兵的反应过于激烈,主要以恐吓、贬低的方式应对,而不是从专业角度去研究阅兵的意涵。这反而掩盖了“反法西斯”的原始精神。更令人担忧的是,台湾内部的军事研究还停留在10年到15年前的框架,未能真正吸取俄乌战争的教训。我们讲不出一整套未来可能的作战途径,建军逻辑也不完整。美方因为急于保护台湾,只能把台湾当成实验场,把乌克兰经验硬套上来,但这样的状况其实非常危险。举例来说,台湾军方买了海马斯火箭系统,但却没有完善的观测战果方式,像是不知道打中了没有,又如果第一发没中,那要不要接著打出第二发?台湾对于这些操作战术其实一点都不清楚。这种情况表明,台湾对战争的想像与准备都不够现实与充分。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华社)

香港01:综合而言,您认为这次阅兵的核心意图是什么?

邱世卿:阅兵除了纪念抗战与二战胜利,更重要的是透过军事实力的展示来降低冲突的风险。当其他国家或势力看到这样的武力展现,就会意识到若轻举妄动,代价将非常高昂。这能让他们多思考几秒钟,再决定是否要冒险挑衅。换言之,这次阅兵的核心意图,是用“展示实力”来维持区域稳定,这是当下国际格局下的一种战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