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为什么要强调正确的二战史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9月3日在北京召开。全世界都在聚焦这次中国的大阅兵,不仅因为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更因为这次中国大阅兵将有诸多高精尖武器亮相。然而,当世界不同国家或惊叹或紧张于中国的“肌肉”,实际上,中国如此隆重举行纪念活动,目的在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习近平在开场讲话中说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把抗日战争拔高到为拯救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度。为什么要如此庄严向世界宣告?
一则,作为战败国的日本非但没有对战争作出彻底反省,反而指责中国的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近期甚至还通过外交渠道劝阻各国政要或代表不要参加。二则,长期以来,部份国家频频宣扬有关二战历史的错误论调,或渲染“受害”假象,或割裂历史脉络,或弱化他国贡献。这都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
众所周知,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但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却频频在历史认知层面偷梁换柱,大肆宣扬日本“受害论”。这种论调片面放大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悲剧,却对日本在亚洲犯下的侵略暴行避而不谈。他们通过修改教材的方式淡化罪责,日本政府更是频繁拜“鬼”,将二战战犯美化成“为国捐躯者”,为军国主义招魂。
长期以来,美西方更精心设计了一套于己有利的二战史观,将二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自身,刻意淡化苏联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与历史贡献。“西方中心论”将诺曼底登陆标榜为二战转折点,大肆吹捧美英对结束二战所作的“独特贡献”,完全无视东线战场上苏联对纳粹德国的顽强反击。
欧洲人将战争爆发的时间定为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兰之时。对苏联来说,伟大的卫国战争始于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的大规模进攻。对美国来说,战争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才真正开始。最常说的“二战六年论”就是将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视为二战起点,将二战时间框架确定为1939年至1945年。在这种叙事逻辑下,战争重心主要集中于欧洲战场,完全忽视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侵略中国序幕的历史事实。这种将日本侵华及中国长期抗战边缘化、附属化的观点,不仅割裂了二战的整体性,也否定了中国人民早期抗战的正义性与历史价值。更将中国描绘成二战中的“被动受害者”或“依赖盟军拯救的国家”。这种论调绝口不提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上的重要地位,完全无视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牵制日军主力,为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事实。
这些错误的二战史观,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刻意选择。日本歪曲篡改二战历史,是为了逃避战争罪责,谋求“国家正常化”的战略目标。在自民党长期执政下,摆脱战后体制、修改和平宪法成为日本的政治主流,而否定侵略历史、美化军国主义正是其重塑民族自信、推动军事松绑的重要手段。
冷战时期,错误的二战史观更变成了美西方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武器,意在解构社会主义政权在二战中的贡献。他们将战争罪责与意识形态划分恶意绑定,妄图从根本上质疑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执政合法性。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遗毒延续到了今天,时不时仍会沉渣泛起。
扭曲的二战史观也是美西方稳定盟友体系、平息各国历史分歧的“麻醉剂”。冷战时期,日本就被美国视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是美国在西太平洋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以虚构历史的方式帮助日本淡化甚至开脱历史罪责,是美国维系其全球盟伴体系、巩固美西方全球话语权的战略手法。
为了对抗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和虚无主义,必须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视角至关重要。今年,习近平参加莫斯科的胜利日庆祝活动、普京9月访问北京以及5月8日的中俄联合声明,都强调了中国和苏联在击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方面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两国都警告不要修改对战争的记忆和结果,并重申了对基于联合国的国际体系的承诺。
曾几何时,甚至西方领导人也承认这些事实。1942年4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表示:“我们记得中国人民是这场战争中最早站起来抗击侵略者的;未来,一个不可征服的中国将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在东亚,而且在整个世界。”他的话如今听起来很有先见之明。
中国纪念胜利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这样做是为了提醒世界,和平从来都不是有保障的,历史绝不能被改写以服务于临时的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