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辞职|内地学者:强硬派若接任 日对华政策恐更具破坏性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石破茂9月7日宣布辞职,引发大陆媒体与学界高度关注。学者普遍认为,石破任内中日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但在他辞职后,中日双边关系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若保守色彩浓厚或对中强硬的政治人物上台,日本对华政策的破坏性恐再度凸显,可能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石破茂宣布辞去首相一职后,中国政府当天未作出回应,但大陆媒体随即发布快讯,可见中方对此事高度关注。报道同时指出,石破茂就任首相以来,北京曾将他视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的合作伙伴”,并向其释放积极信号。

图为2025年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抵达东京首相官邸,准备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正式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职务。(共同社/Rueters)

另据陆媒《环球时报》报道,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表示,石破茂上台后,中日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在台海议题上,日本不再像安倍、岸田时期那样高频挑衅中国底线,区域紧张度有所下降;经济层面,日本重启并积极推进中日韩合作机制,三国自贸协定谈判再度升温,有望为东北亚安全与供应链稳定提供缓冲。

吕超强调,中日关系未来走向取决于日本新首相的施政取向。若保守强硬派掌权,可能重拾对华制衡路线,削弱当前缓和态势;若延续石破时期有限协调思路,还须透过制度性安排巩固经贸合作与风险管控。吕超认为,在美国亚太战略压力下,中日结构性矛盾仍可能导致“缓和与摩擦交织”的局面,因此必须保持高度关注。

2025年8月1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石破茂走向参议院大厅,参加议会开幕式。(Reuters)

此外,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主任卢昊则分析,石破任内中日战略互动改善,摩擦有所缓和,交流逐步复苏。但他指出,中日结构性矛盾依然固化,日本仍以配合美国“对中竞争”为基本方针。随著日本推进“政治大国化战略”,其战略态势日益呈现“对中竞争乃至对抗”特征。

卢昊认为,日本至今难以摆脱面对中国时的复合性焦虑。因此,相较于对中协调的一面,另一面的对中制衡未来仍将在日本对中政策的两面性中,占据主导性。卢昊强调,新首相上台后,中日关系特别是高层协调与风险管控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如果是政治保守色彩浓厚、对华态度强硬者上台,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性、破坏性可能再度凸显,并导致双边关系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