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寻求WTO特殊待遇 学者:助推动谈判、抗衡美国保护主义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3日在联合国会议上强调,中国在当前与未来的WTO谈判中,不会寻求任何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DT)。随后,商务部于24日进一步宣布,中方此举彰显了以实际行动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立场和大国担当,但同时强调“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中国过去实际享受的SDT有限,反而因此屡遭批评,如今做出政策宣示,不仅有利于谈判推进,也能在美国转向保护主义的背景下发挥引领作用。

屠新泉接受台媒《中央社》访问时表示,这是中国政府的重要表态。过去在WTO谈判中,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经常批评中国“假装发展中国家”、拒绝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他指出,如今中国做出政策宣示,即是表示“中国不会再以发展中国家的身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寻求特殊的差别待遇”。

9月23日,美国纽约,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左)与世贸组织总干事奥孔约-伊卫拉(Ngozi Okonjo-Iweala,右)在联合国第80届大会召开期间举行会面。(X@NOIweala)

屠新泉认为,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有助于推动谈判,相当于未来中国将做出更大的开放承诺,也可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承诺,推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他强调,“尤其在美国转向保护主义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起到引领性的作用,是个很积极的动作。”

至于此举是否与中美关税谈判有关,屠新泉指出,两者关联不大,因为特殊和差别待遇属于WTO多边问题,而中美则是双边问题。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加入WTO,中国即取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使中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VCG)

他补充,中国实际上享受的SDT极为有限。根据WTO现有155条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中国仅享受其中15条,其中真正具有价值的是农产品补贴的“微量允许”条款,允许发展中国家补贴产值10%,而中国的标准是8.5%。此外,中国在COVID-19疫苗知识产权豁免,以及贸易便捷化协定上也放弃部分SDT,“从结果来看,对中国影响也不大”。

对于未来不再寻求SDT是否构成挑战,屠新泉认为仍须视情况而定。他指出,WTO谈判过程复杂,但“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即使没有特殊和差别待遇,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诉求和主张”。

屠新泉并表示,中国虽不再追求SDT,但仍强调保有“发展中国家身分”。他解释,这是一种政治定位,而非单纯经济概念,中国从过去的第三世界国家到如今的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定位更符合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条件。他强调,“在中国的集体认知中,中国不属于已开发国家的群体,尤其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群体感到抗拒,更愿意加入发展中国家的群体,与经济发展水准没有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