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事故阴影未消 雷军2025年度演讲讲述改变 被批营销大于实质
在经历了SU7自动驾驶车祸、产品召回等风波后,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于9月25日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第六次年度演讲,主题为《改变》。然而,这场展示转型成果与技术突破的年度大秀,引发网络热议的同时也被外界批评是小米的营销反扑。
今年对小米而言既是成就之年,也是挑战之年。数据上,小米自研3nm手机SoC芯片“玄戒O1”于5月面世,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首款SUV小米YU7上市后3分钟大定逾20万辆,交付量突破4万台,刷新中国汽车工业纪录。
雷军在演讲中强调:“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不干肯定是输,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他又透露YU7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最终将835公里续航的Pro版直接更名为标准版,称“这竞争力实在是太强了”。
不过在另一方面,小米汽车则面临严峻考验。今年3月,安徽一宗涉及小米SU7的交通事故导致三人丧生,业界随即质疑其辅助驾驶系统安全;随后,小米宣布召回11.7万辆SU7,官方承认在特定场景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当然,雷军并不会在演讲中回应相关事故,但他回顾小米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强调“我们要从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走向智能制造的新战场,转型成一个硬核的科技公司”。
有投行自媒体分析认为,雷军演讲的问题在于“整场演讲更像一个产品发布会,看不到任何诚意的反思”。文章点名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虚假宣传”事件,指消费者花费4.2万选配后却发现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相差无几,维权群迅速聚集数百人。
而且小米最终仅提出2000元等值积分补偿,与消费者实际损失相距甚远,进一步加剧了小米的信任危机。该自媒体还列举小米冰箱爆炸及AI眼镜退货潮等案例,质疑其“噱头大于实质”。
在网民评论中,也有不少人指出,小米的营销套路早已被看穿,从“神秘爆料”到“吊胃口式预热”,再到将普通配置包装为“赛道级黑科技”,反复操作之后已令消费者产生厌倦。尤其是在SU7爆燃事故后,小米选择公布部分行车数据,试图将事故归咎于驾驶员操作不当,更引发舆论质疑其“转移焦点、缺乏真诚”。
还有自媒体观点批评,雷军的年度演讲已沦为“自嗨式讲故事”,避而不谈最核心的安全隐患、交付延误与售后纠纷,导致用户期待彻底落空。文章直言,创始人IP只管享受流量红利,却回避责任担当。尤其这些批评声音并非来自“喷子”,而是来自老用户、车主和行业观察者。
不论是SU7,还是最新发布模仿iPhone 17的“小米17”,雷军表示,小米内部经常为一个决策“吵得翻天覆地”。在演讲后,雷军接受《中国企业家》访问时坦言,也只有这样的争吵“老板才不容易犯错”。他强调对标Apple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仍要“全心全意向苹果学习,一步一步把每一个细节做好”。
此外,对于汽车产能,雷军承认“距离广大准车主的需求还有巨大的差距”,并表示会持续提升效率。他同时呼吁业界维护“风清气正”的竞争环境,更直言解释称,小米“成为全网被黑得最惨的品牌之一”。
演讲现场同时发布了小米17系列手机、平板及家电新品,展示小米自2020年以来在研发投入上的成果。小米称过去五年研发费用累计翻倍,2025年投入预计达300亿元,研发人员逾两万。雷军表示:“我们用五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灵魂。”
然而,在外界看来,单靠数字与故事难以平息质疑。网民评价中,有曾自认“铁粉”的消费者直言对小米SU7 Ultra事件“感觉被骗了”,并强调未来购买不会再盲目跟随品牌。评论普遍指出,消费者心态已从追捧人设转向重视实际品质。
从今年以来,雷军被批评“过度营销”已非首次。当下,如何摆脱“过度营销、产品力不足”的标签,以品质、技术回应市场也许才是小米更应该重视的问题。正如有评论所言,“比起逆天改命的故事,大家更想看到的是雷军直面问题的态度。”对小米而言,也许唯有在产品本质与用户体验上持续深耕,才可能挽回品牌信任,避免明年的年度演讲再次沦为被“弹幕嘲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