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飞狮”或产自唐代中国?专家:材料源自长江

撰文: 庄劲菲
出版:更新:

在意大利旅游胜地威尼斯(Venice),圣马可广场(St. Mark's Square)有两根巨大柱子,其中一根顶上有一只长着翅膀的青铜狮子,它被称为“圣马可飞狮”,是威尼斯的历史和文化象征。然而,9月4日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表明,狮子的青铜材料来自中国的长江流域,其造型也类似唐代(618至907年)的镇墓兽风格。

英国考古杂志《古典》(Antiquity)周四刊登一篇研究报告,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Padua)地球科学系研究团队对“圣马可飞狮”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发现雕像中的青铜合金与中国长江下游的矿石高度吻合,推翻了之前对雕像产地的假设。

+1

此前推测认为,这尊狮子的灵感或产地应来自古代地中海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或波斯地区。最新研究发现,“圣马可飞狮”的面部与唐朝镇墓兽相符,包括相似的球状鼻梁、侧耳、隆起的下巴、嘴巴露出四颗强有力的犬齿,以及硕大鼻根部上扭曲的额纹。

唐朝镇墓兽也有狮子的元素,但往往长着两根长长触角和毛发、蝙蝠般的尖耳和高耸的双翼,而“圣马可飞狮”却没有触角,耳朵类似人耳,翅膀也类似鸟类。

但研究团队发现,“圣马可飞狮”并非“原装”,历史上经过多次修改。其头部有切割过的痕迹,证明雕像可能长有一到两根触角,这些痕迹被后来加上的“鬃毛”覆盖了;它看似人类耳朵的厚实、钝圆的奇特双耳,则很可能是经过割锯、打磨的尖锐兽耳。

“圣马可飞狮”最初可能是一只中国唐代镇墓兽。意大利学者研究推测,其外表可能经过多次修改,以符合基督教中圣马可(St. Mark)的象征“狮鹫”。(Getty Images)

报告推测,可能是威尼斯共和国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p)的父亲与叔父在1264年至1268年间造访元朝中国时,将唐朝镇墓兽带回了威尼斯。至于“整形”原因,很可能是当地人为了让他更符合基督教中的形象,以作为圣马可(St. Mark)的象征“狮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