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折腾一番后 中国还是最大贸易伙伴
当地时间11月19日,德国政府公布最新进出口贸易数据。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德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为1859亿欧元(约1.67万亿港元)。中国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根据德国政府网站发布新闻稿,今年前九个月,德国与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0.6%。同期,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额下降3.9%,至1847亿欧元(约合1.66万亿港元)。
不过,美国仍是德国最大出口市场,德国对美保持巨大贸易顺差。
德国对中国则存在显著贸易逆差。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增长8.5%,至1245亿欧元(约合1.12万亿港元);而德国对华出口大幅下降12.3%,至614亿欧元(约合5,505亿港元)。中国成为德国最重要的供应国,但中国在德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中排名第六。
德新社和法新社提到,2016年至2023年,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但在德国政府寻求减少对中国的长期经济依赖后,2024年美国跃居首位。
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学家布热斯基(Carsten Brzeski)对法新社表示,中国重新夺回德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置,此发展“反映了美国关税对德国对美出口的负面影响”。根据今年7月达成的贸易协议,欧盟对美出口面临15%的基准关税,远高于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重返白宫前。这对已陷入困境的德国经济构成重负。
布热斯基指出,这一消息还反映了德国试图松动与中国的深层经济联系所面临的挑战。他说:“德国经济,尤其是工业,对来自中国的稀土、半导体等原材料的持续依赖显而易见。”
法新社称,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一趋势对德国来说未必完全是坏消息。
德国公共银行KfW首席经济学家迪克·舒麦加称,德国增加从中国的进口,“可能提升德国(及欧洲)对中国的谈判筹码”。
德新社则提到,德国对中美两大核心市场的出口出现下滑,汽车销量尤其受影响。
“这是德国汽车贸易崩溃的进一步迹象,”报道称,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以及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工业挤压德国汽车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德国以及其他欧盟成员国不断鼓吹对华所谓“降风险”和“降低对华依赖”。
早在2023年7月,德国时任政府公布了一份所谓“中国战略”,意在敦促对华“降风险”和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在具体措施或具有约束力的目标上含糊其词。
德国默茨(Friedrich Merz)政府近来对华动作不断。本月,德国议会先是任命专家委员会,重审德国对华贸易政策;紧随其后,总理默茨扬言,要将华为等中国供应商彻底排除在该国6G网络建设之外,同时计划将当前5G网络中的组件换成德国自主生产产品。
然而,德国企业界并不认同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纷纷发声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去年4月,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德国经济高度依赖中国,且“明显的结构性去风险趋势并未显现”。报告发现,2023年,中国仍是德国最重要的进口贸易伙伴。在化工、计算机和太阳能电池等关键产品类别,德国仍“高度或严重依赖中国”(即对华具有高度进口依赖性,从中国进口份额至少为50%)。
近期,稀土供应与安世半导体问题,严重影响欧洲汽车工业,让德国等欧盟成员国坐立难安。
近日,德国财长兼副总理、社民党主席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在中国访问。他启程前在柏林表示,获得关键原材料,以及中国减少在钢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产能过剩”,对德国的经济和就业至关重要。他补充说:“尽管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我们仍寻求与中国对话,以寻求解决紧迫问题的方案。”
他说,他特别希望与中方讨论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以及寻求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准入。
“与中国对话总比谈论中国要好,”克林拜尔出发前告诉《图片报》,“我了解美国文化。中国拥有14亿人口,也是一个世界强国,所以我认为了解中国文化也很重要。”他还说:“我认为对话非常重要……我们不可能总是意见一致,但讨论问题并努力澄清事实是件好事。”
本文获《观察者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