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福苑火灾|竹棚成外媒关注焦点 非仅香港传统手艺?|新闻背后

撰文: 罗保熙
出版:更新:

大埔宏福苑发生五级大火,截至11月28日早上,死亡人数已增至94人、逾70人受伤,成为香港7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世纪大火”。外媒现时普遍关注竹棚的安全性、是否火灾成因、为何全世界唯独香港还在用等情况,还有媒体关注这场大火会否加速香港摆脱竹棚的进程。

路透社:香港大火凸显竹棚风险

路透社报道指,这场致命火灾凸显了其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易燃竹棚和网状物的风险。金属棚架今天已是全球日益普及的建筑工具,但香港作为已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但仍有约2,500名注册的竹棚师傅。

报道指,今年3月,香港政府表示今后所有新的公共工程合约中,50%必须使用金属棚架。但当局似乎更注重工人安全,而非火灾风险,因为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共有22名竹棚工人死亡。

报道还提及去年10月,中环华懋大厦的大型竹棚亦曾发生火灾。大火吞噬了施工网和竹竿,导致窗户被烧毁,外墙严重烧焦的情况。

美联社报道指,无论对火灾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何,香港使用竹子的日子似乎都屈指可数了。(Getty)

美联社:大火或将加速淘汰标志性竹棚的进程

美联社的报道则指,香港虽然是少数仍在使用竹棚的大城市,但也逐步淘汰竹子的使用。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官员已与业界代表会面,讨论改用金属鹰架的方案。

报道引述消防安全公司格林伯格工程(Greenberg Engineering)创始人Devansh Gulati表示:“这次事件充满了教训,香港‘纯属巧合,各种不利因素叠加’,使得竹棚成为火灾的燃料。”

报道又指,无论对火灾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何,香港使用竹子的日子似乎都屈指可数了。

在香港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竹竿更容易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和拆卸。(Reuters)

适合地理环境限制才是主因?

事实上,竹子是一种生长迅速的植物,能形成高大的中空茎秆,内部充满坚韧的纤维。这些竹竿取自三年生竹子,轻便、价格低廉且易于运输。

而竹棚是数百年前源自中国的技艺,棚架师傅以特殊技巧,用尼龙绳捆绑竹子,搭起工人穿梭施工用的鹰架。如今,这种传统只有港澳地区仍在源用。有专家指出,“这是一种香港历史悠久的传统,而改变传统并非易事。建筑行业的任何变革都会遭到现有从业者的强烈抵制。”

不过,撇除传统技艺的因素,适应香港地窄人稠的城市环境才是竹棚仍在使用的主因,毕竟香港许多旧区的楼宇十分密集,街道狭小,若使用金属架可能需要霸占行车道,影响交通。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建筑专家Ehsan Noroozinejad表示:“竹子轻便、便宜、搭建速度快,工人们徒手搬运竹竿,在现场切割,无需起重机就能包裹形状不规则的立面。这种速度和保证了工程的灵活性,不但有高的灵活性,并顺利降低了成本。”

在香港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竹竿更容易在狭小的空间内安装和拆卸。如果发生事故,例如倒塌,竹竿亦被认为比沉重的金属杆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