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粒加热弹”是什么?日综爆笑测试 让中日两国人只用汉字沟通

撰文: 日本物语
出版:更新:

中日两国虽然语言不同,却同样生活在汉字的世界里。走在东京地铁站,熟悉中文的人一眼能认出“出口”“银行”;日本游客来到北京,也能看懂“禁止吸烟”“售票处”。

这份共通带来一种亲近感,好像跨越了语言障碍。但细看之下,又常常发现理解上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明明笔画都懂,凑在一起却不一定是那个意思,有时甚至闹出笑话。

正因为这种“似懂非懂”的微妙感,日本TBS电视台在综艺《水曜日のダウンタウン》里搞了一个新环节——“汉字传话游戏”。游戏找来两组搞笑艺人互相对抗。

TBS节目《水曜日のダウンタウン》中的环节“汉字传话游戏”(TBS)

规则很简单:请来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和不懂日文的中国人,双方只能用汉字来沟通,去指定区域找到节目组准备的物品。

“绿菜太唐辛子”是什么?点图放大看看“汉字传话游戏”的爆笑精华:

+21

看似简单的任务,一开局就让人笑到肚子痛。节目组出的第一题是“爆米花”。蓝队写下提示:

黄粒 加热 弹 白色 菓子

红队则更简洁,“弹菓子 电影馆菓子”。结果,红队的中国人立刻抓到了正确答案;蓝队的中国人却端来了一包膨化玉米零食。字没错,但理解完全跑偏了。谁能想到,“电影馆菓子”比再多的形容词都管用?

更有趣的是节目组出的题是“青椒”。红队写“绿野菜”,结果队里的中国人兴冲冲地拿来一把菠菜;蓝队则写:

绿菜 太唐辛子

蓝队的中国人居然拿对了青椒。为什么?因为在日语里,“青”不仅表示蓝,还常常指“绿色”;而“唐辛子”在日本既能指辣椒,也能指青椒。语言习惯上的差别,直接把答案引向了不同的方向。

最让人崩溃的节目组出的题是“瑜伽垫”。蓝队写:

印度 柔软 体操 敷物

结果队里的中国人抱来一个座垫;差一点就对了,蓝队又加上“运动”两个字,可惜的是搬来的却是一颗软式排球。红队写“布团 印度 体操 敷布”,结果换来的是小丑面具。最后,蓝队急中生智补了“体伸布”三个字,这才终于把瑜伽垫“请”了出来。观众笑翻,艺人直呼这题简直能单独开一档节目。

这里小编也想起大概百年前,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到上海访问,见到中国同行时,因为语言不通,大家干脆各自拿毛笔在纸上写汉字交流。结果一写一画,居然能畅谈半天。那时候中日两国的文人,靠汉字就能面对面的无障碍交流,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浪漫的场景。

NHK特集剧《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NHK)

可到如今情况却完全不同了,随着全球化、科技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日本社会充斥着各种外来语:スマホ(智能手机)、アプリ(应用软件)、アイドル(偶像)……几乎每天都在制造新的片假名词,然后他们还觉得用片假名还很酷(比如公司起名),结果就是中国人就算看得懂汉字,也常常被这些满屏的片假名搞得一头雾水,汉字的共通性,被片假名的“外来文化”冲淡了。

说实在的,很多日本人看到不断衍生出来的片假名名词也头疼,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个网络现象——“伪中国语”。几年前,日本网民在推特上开始玩这个梗:只用汉字写日语,不用假名。比如他们写:

我 明日 东京 行。

中国网友一看,竟然也能懂——“我 明天 去 东京”。虽然语序古怪,却神奇地能沟通。结果,中日网友纷纷跟风,互相留言,玩成了一场跨国的“文字实验”。有人调侃说: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汉字传话游戏”吗?

这些趣事说明,汉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确实拥有跨语言的魅力。它能让彼此陌生的人,在某个瞬间找到共同的笑点与默契。但同时,汉字也会制造误会:比如“手纸”,日本人指的是书信,中国人却会想到卫生纸;“汽车”在日语是火车,在中文早就变成汽车的旧称;“大丈夫”在日本是“没问题”,在中国则是“男子汉”。

所以问题来了: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和不懂日文的中国人,能不能靠汉字沟通?答案是——能,但要看场景下的语境。写“电影馆菓子”比写“白色小粒”更有效,因为场景比形容词更能缩小歧义。用“用途”来指路也比单纯写外形更靠谱——比如“铺地 拉伸运动时用的布”,中国人就更容易找对瑜伽垫。

看完节目很多观众说,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笔谈”吗?其实还真是。中日游客在街头笔谈时,常用的就是那些高频、低歧义的字:厕所、出口、买单、地铁。再加上比划和手机辅助,沟通完全没问题。

相关文章:日本皇室成员名字被中国人抢注商标惹议 佳子公主曾变福建尿片?

+8

【本文获“日本物语”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Jap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