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焦虑驱动欧洲政客打“台湾牌” 北京学者批:过时操弄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欧洲一些政治人物近日在台湾问题上动作频频,引起北京官方与内地舆论强烈批评。《环球网》9月22日刊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的评论文章,直言欧洲某些人打“台湾牌”是短视行径,不仅出于经济、安全、地位与自主等多重焦虑,更折射出他们在全球格局变动中的迷失。

王朔指出,台湾外长林佳龙日前访问欧洲多国,引来北京官方严正交涉,但其成行少不了欧洲“亲台”团体和对华强硬派的鼓动,再加上一些欧洲政客此前的涉台言论,显示欧洲打“台湾牌”早有布局。他认为,这些举动背后隐含四种焦虑。

首先是经济焦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欧洲传统产业却遭遇挑战。部分人不愿承认自身竞争力下降,而是将经贸摩擦政治化,甚至把中国视为国际规则的“破坏者”。

台湾外长林佳龙访问欧洲最后一站前往奥地利维也纳。(Facebook@林佳龙)

其次是安全焦虑。俄乌战争使欧洲重新陷入地缘冲突,从自由乐观急转至悲观现实,部分人更以“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海”为由,渲染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并以此推动所谓“去风险化”。

其三是地位焦虑。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发展步伐缓慢,俄乌战争更重创经济与国际声望,导致在谈判中“上桌”都难。王朔批评,一些人便藉台湾议题“作妖”,试图博取关注,以证明欧洲仍有影响力。

第四是自主焦虑。欧洲在战略自主与依附美国间摇摆,对美示好成为打“台湾牌”的重要动机。文章指出,追随美国虽可分享制度性红利,却需付出高昂代价,欧洲并不情愿,但仍试图“火中取栗”。一些智库甚至照搬美国的“印太战略”,将台湾问题简单纳入大国竞争框架,这正是战略自主缺失的明证。

王朔强调,除了多重焦虑,意识形态偏见更是欧洲涉台问题的驱动因素。部分人坚持冷战思维,将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曲解为“扩张威胁”,并渲染“民主与专制”的对立,为中欧关系制造额外障碍。

最后,王朔也直言,欧洲某些人幻想借由台湾问题换取与中国交往中的优势地位,完全是基于强权政治的算计,“这种低劣的政治操弄手段早已过时,不仅可能损伤中欧合作的大局,更是丢欧洲自己的脸面,最终还是损人不利己”。王朔强调,历史已证明,任何企图以台湾问题作筹码向中国施压的行为,都会遭到坚决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