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花莲堰塞湖溢流14死 9次预警失效 灾情为何如此惨重?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桦加沙已经远离香港,但却为台湾花莲带来严重灾情。9月23日下午2时50分,台风桦加沙引发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这场被形容为“如1水库灌入市区”的灾难,截至最新统计已经造成14人死亡,多人受伤和失联,现场惨况被台媒形容为末日电影《明日之后》的真实版本。究竟这件事是一宗天灾还是人祸?

+5

灾难现场:天然水库瞬间变夺命洪流

根据台媒报导,这次灾难的规模完全超出预期。马太鞍溪堰塞湖在溢流后30分钟内,水位从海拔1141米急降至1127米,相当于1540万吨水量瞬间涌出,等同于600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的水同时爆发。

根据详细的时间轴记录:

下午2:50:坝顶溢流

下午3:08:首波洪峰抵达马太鞍溪桥,冲毁桥面

下午3:30:马太鞍溪桥(全长1084米的台9线重要桥梁)完全冲断

下午4:00:大量泥水直灌光复市区,造成光复乡淹水灾情严重,水位高达半层楼

下午4:30:第二波湖水溢流,水势比第一波更大

现场目击者形容:“洪水来得太快,根本来不及逃,那些水好像墙一样高,一下子就淹到二楼,1楼几乎灭顶。”

图为2025年9月23日,桦加沙台风带来的大豪雨造成花莲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全联花莲光复店涌入泥水,两名店员尝试拿木板阻挡,但徒劳无功。(民众提供联合报图片)

最令人心碎的是,14名罹难者当中,大部分都是受困在一楼的长者。据报导,有些长者因为行动不便,根本无法及时撤离。但同时也有令人深刻的救援画面:救援人员用水桶救出被困的婴儿,这个画面深深触动了全台湾人的心。

堰塞湖科学解构:为何天然水库会变成杀人武器?

要理解这场灾难的成因,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叫堰塞湖。堰塞湖是指河流因土石崩塌堵塞而形成的湖泊,成因包括大量降雨、地震、河道侵蚀等自然因素。

根据台媒的资料,这个马太鞍溪堰塞湖位于花莲县万荣乡马太鞍溪上游第118林班地,规模惊人:

在溢流前坝高约250公尺;溢流前湖面面积:约137公顷

溢流前蓄水量:8637万吨(满水量约9100万吨)

影响范围:万荣乡、光复乡、凤林镇共列管1837户(实居人数6843人)

台湾由于地势陡峭、地质破碎,加上频繁的地震和台风豪雨,特别容易形成堰塞湖。这个堰塞湖的形成有远因和直接原因:远因是2024年4月3日大地震造成土石松动,直接原因则是2025年7月25日薇帕台风豪雨引发马太鞍溪上游大规模边坡崩塌。

当时新生堰塞湖面积约18公顷、坝高约120公尺、蓄水量约1400万立方公尺。但经过2个月的积水,规模急剧扩大。

详细监测时间轴曝光:为何不可以提早炸掉或引流?

根据台媒的详细整理,政府对这个堰塞湖的应变其实做得相当全面,让我们看下完整的时间轴。但最令人费解的是,14名罹难者全部都在强制撤离区内,这个现象值得深入检讨。

台湾花莲马太鞍堰塞湖于7月形成。(翻摄台媒)

很多人会问,既然知道危险,为何不提早炸毁或者引流?根据专家分析,这个问题涉及极度复杂的技术考量。

专家评估指出,该堰塞湖地处偏远,坝体由松动土石构成,结构不稳定,加上工程规模庞大,降挖、爆破、虹吸等坝顶工程均不可行,贸然施工恐引发更大规模的土石崩塌甚至瞬间溃堤。

具体困难包括:

第一,位置偏远没有路可达,研究人员放个水位计都要搭直升机

第二,坝体土石松软,周边持续崩塌,工程风险极高

第三,量体太大,贸然开挖可能造成更大灾情

第四,要考虑台风、豪雨及地震等多重风险

因此,专家决定透过清淤、防沙工程,以及加强预警系统、疏散机制,与自然风险共存。

花莲政府说发过9次示警:垂直避难引发争议

在花莲堰塞湖灾难之后,最大的争议就是到底政府有没有做足预警工作。花莲县政府出来澄清,说他们其实发过9次示警,但是这个数字背后有很大的争议。

据台媒报导,花莲县政府强调他们自7月起就开始累计续报,总共发了9次示警。但是问题来了,这9次示警是怎样计算的?是不是每次都是有效的紧急警报?

更加令人质疑的是,台湾内政部同时解释“垂直避难”不是新方法,而是国际认可的避难原则。发生水灾时有三种避难方式:依亲避难、去避难收容处所,和垂直避难。内政部说,当短时间内无法水平撤离时,往高处避难就是“争取时间、保全性命的关键”。

但是最讽刺的是,明明有这么多次示警,明明有垂直避难这个“保命关键”,为何最后仍然有14个人死亡?而且死者大部分都是困在一楼的长者!

马太鞍溪流堰塞湖疏散避难图。(东华大学防灾团队)

这就暴露了避难制度的根本问题“示警是不是真正有效?垂直避难是不是适合所有人?”,对于行动不便的长者来说,就算你说他们去二楼避难,他们根本来不及!现在花莲县政府和内政部都各自出来为自己辩护,但是14条人命摆在眼前,所有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民众质疑的不是你们有没有发示警,而是这些示警是不是真正救到人命。

另外专家警告,尽管9月23日的溢流已释放大量蓄水,但因堰塞湖的土石坝体仍存在,仍有再次溢流的可能。这个警告提醒我们,灾难可能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长期风险。

台湾内政部最后都提醒,马太鞍溪周围仍然要保持警戒,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掉以轻心。但是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我们是不是需要重新检讨现有的避难制度呢?

国际经验借鉴:日本印尼怎样成功处理?

在处理堰塞湖方面,日本拥有最丰富的经验。根据相关报导,印尼东部的安汶岛于2021年因为土石大规模崩塌,形成堰塞湖,最大蓄水量约2480万立方公尺,下游约2公里处还有约5000人居住的村庄。

印尼政府采取的关键措施包括,第一迅速疏散:及时撤离5000多人,保住了全部人命;第二国际合作: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第三持续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第四社区教育:提高民众对灾害的认知。

相比之下,台湾虽然在技术监测方面做 得不错,但在疏散执行和民众配合方面仍有改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其实还有其他堰塞湖存在,目前有2个仍然在监测中。

政治纷扰:灾区变政治擂台

最令人愤慨的是,就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救灾时刻,台湾政治人物竟然在灾区现场上演政治闹剧。据台媒报导,台湾行政院长卓荣泰9月24日二度与国民党立委傅崐萁于灾区唇枪舌战,台媒《联合报》形容两人从“马太鞍溪桥一路吵到光复糖厂的前进指挥所”。

卓荣泰指责撤离有瑕疵,傅崐萁反驳中央应变不力。两人激烈争辩后,卓荣泰愤而离去,丢下一句:“人民等的不是这一刻,结束。”不止阁揆与在野党大党鞭激烈争辩,民进党立委沈伯洋都与国民党花莲县议员互相大骂,双方不欢而散。

+2

更加离谱的是,民进党立院党团内部群组竟然流出截图,要求政院“释出花莲县政府疏散不力的杀伤力消息”,以便互联网友军操作。这种灾难政治化的做法,真是令人心寒!

这次灾难最令人费解的是,明明政府做了这么多预警工作,为何仍然有14人死亡?而且死者全部都在强制撤离区内?

可能的原因包括:第一疏散执行问题:虽然发出撤离令,但实际执行可能有漏洞;第二民众配合度:部分居民可能低估灾害严重性,不愿撤离;第三特殊族群照顾:对行动不便的长者关注不足;第四灾害规模超预期:洪水到达时间比预估更快更猛烈。

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检讨的问题,希望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花莲堰塞湖溢流。(翻摄台媒)

结语

这场灾难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我们看到大自然的无情威力,都看到人性的光辉和丑陋。救援人员用水桶救出婴儿的画面令人感动,但政客在灾区吵架的行为就令人愤慨。

从印尼安汶岛成功疏散5000人的经验可以看到,面对自然灾害,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是非常重要。台湾虽然在技术监测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但在疏散执行、民众教育、政治团结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政治人物应该记住:“人命第一,救灾优先”,灾区不是斗技场,更不应该是政治分手擂台。希望台湾政府能够从这次惨剧中汲取教训,改善防灾机制,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