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评“台湾病”:台央行长期压低新台币,牺牲一般人民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经济学人》杂志最新一期封面以“台湾荣景的潜藏风险”(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为标题,文中指出新台币长期遭到人为低估,且低估程度达全球之冠。

《经济学人》警告,这项货币政策虽能让台湾免于受到货币升值冲击经济的“荷兰病”,但反而可能造成经济严重失衡、金融风险增加,形成所谓的“台湾病”(Taiwanese disease)或“福尔摩沙流感”(Formosan flu)。

《经济学人》杂志最新一期封面以“台湾荣景的潜藏风险”(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为标题。(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文中指出,台湾凭借全球顶尖的先进半导体技术,出口实力令人称羡。但同时,台湾央行透过长期抑制新台币汇率,来维持出口竞争。然而,这也导致经济巨大的扭曲:贸易经常帐(current account)顺差膨胀、外汇存底增加,且房价飙涨,失衡程度都比其他相似经济体更加严重。

《经济学人》曾针对荷兰的经济情势取了一个名词“荷兰病”,其是指荷兰在 1970 代因天然气出口蓬勃,导致荷盾升值,最后反而让荷兰经济陷入困境。当一国出口大幅成长,通常会导致货币升值(外国人需要更多该国货币来买商品),进一步造成其他产业竞争力受损、经济陷入困境。

《经济学人》则以“台湾病”形容其经济问题。并指出新台币长期被低估,背后反映两原因:一、台湾出口制造商给了政府庞大压力,这类企业约占台湾制造业就业人数约 70%;二、台湾央行多年来非常担心所谓的“荷兰病”,且由于台湾央行上缴的款项占政府总收入 6%,远高于已开发国家的平均水准 0.4%。这笔款项不仅成了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也是央行在台湾政坛上影响力的隐含根基,不过对此台湾央行曾否认。

战争风险威胁到台湾经济。(资料图片)

根据大麦克指数(Big Mac Index)显示,台湾一个大麦克汉堡售价比美国便宜 56%,经调整后,新台币实质汇率被低估 55%。

另一个“台湾病”的症状为“日渐庞大的经常帐顺差”。过去五年,台湾芯片与伺服器出口暴增三倍,贸易顺差达史上新高。今年10月,台湾单月商品贸易顺差达226亿美元,相当于年化计算的GDP占比 31%。今年至今,台湾的经常帐顺差也已扩大至GDP的 16%,远高于 2010 年代的 10%。相比典型贸易顺差的中国,其经常帐盈余仅 3%。

文中指出背后可能原因包含:国内投资机会稀少、快速老化的人口累积退休储蓄、或突然出现的出口荣景。问题是,台湾境内投资并没特别低,与德国、日本及南韩等富裕的出口导向国家相仿,人口结构在东亚也不算特殊,韩国人口老化的速度一样快,过剩储蓄规模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过去五年的芯片出口激增,也无法解释过去25年来的经常帐顺差成长。

负面后果一:消费者购买力被削弱

《经济学人》指出,台湾央行事实上是以牺牲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准,换取出口竞争力,且央行为维持低汇率印制新台币,致境内现金充斥、推升房价,进一步削弱大众购买力

文中提醒,当新台币被低估,其衍伸的成本和扭曲也在增加。首先,这相当于对消费者隐性课税。在一个依赖进口食品、燃料和商品的经济体中,低汇率使购买力从普通家庭转移到了出口商手中。

结果是,即使以出口型经济的标准来看,台湾的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自 1998 年以来,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这项旨在帮助台湾致富的政策,如今却损害一般台湾民众的利益。

《经济学人》警告,便宜的新台币是一种“代价高昂且危险的过时产物”,不再像过去那样带来好处,因台湾早已非工业化经济体,目前人均GDP现已超越日本,外汇存底高达 6,000 亿美元,足以应对中国的封锁或金融危机冲击。而台湾最顶尖的芯片和电脑代工厂商,贡献了四分之三的出口总额和近一半的名目GDP,完全可承受新台币升值的影响。

2024年5月29日,台湾新竹,图为台积电创新博物馆的台积电标志。(Reuters)

负面后果二:台湾房价27年飙涨4倍

另一个扭曲之处在于,廉价新台币推高了房价。央行印钞购买外汇,使台湾金融体系资金过剩、利率被压低。这种双重作用导致台湾房价自 1998 年以来上涨了 4倍。

负面后果三:货币错配埋下金融风暴

《经济学人》指出,台湾央行为了将盈余资金循环利用,透过寿险业者将家庭储蓄投入外国资产(用新台币买外国货币),而央行透过在汇市调节(卖出外国货币、买新台币),来降低业者风险,并鼓动这波海外投资热潮。

寿险业者已投入近一万亿美元的家庭储蓄于购买美国公债,造成了巨大的货币错配,因新台币负债是用美元资产来融资的。任何一种货币的突然波动,使新台币升值,会使寿险业的外国资产价值缩水(但债务不减),进一步导致其资不抵债,若放任其倒闭,将冲击到台湾储户的资产,“这些公司已大到不能倒”。

针对《经济学人》的文章,台湾央行14日晚间作出5点说明反驳。文中指出,影响汇率的因素众多,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供需决定,并非单一商品价格所能衡量;金融自由化以来,跨境资本移动是影响新台币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重要因素。第2,过往“经济学人”已坦承大麦克指数不适合用来评估一国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

台湾房价近年飙涨。(视觉中国)

央行续指,只以单一商品来评估汇率并不恰当,“经济学人”早在2003年便坦承大麦克指数有其缺陷;2006年时,“经济学人”更直指,大麦克指数多年来在全球被各界广泛引用、甚或滥用。若利用其他单一商品指数来评估一国通货汇价是否高估或低估,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央行提到,2016年,野村控股公司曾根据各国iPhone售价,计算出iPhone指数,在当时纳入比较的23种通货中,美元是遭低估最严重的通货,结论迥异于大麦克指数。以最新iPhone售价换算,新台币对美元汇率仍高估17.1%,与经济学人大麦克指数显示新台币对美元汇率低估55%的结果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