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解放军已到“占领法国里昂”阶段
借用一下拿破仑进军巴黎,波旁王朝覆灭时,人们调侃法国媒体在六天内的不同报道标题,看看现在西方对中国军力段位的认知,还处在哪个历史阶段?
第一天: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第二天:吃人的魔鬼向格腊斯前进
第三天: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第四天:波拿巴占领里昂
第五天: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
第六天: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这次中国九三阅兵后,美国《经济学人》在第一时间发表了一篇由印度学者撰写的评论。文章指,这场外交与军事大秀,对中国而言意义远超纪念活动本身,实则展现中国试图重塑国际秩序、挑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重大企图。文章说“随着解放军方队行进,武器隆隆驶过,世界地缘政治重心转移到天安门广场。中国的阅兵式既是对过去的缅怀致敬,也是对未来的路线图。”
文章分析说,在美国持续对各国发动贸易战、动辄祭出制裁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对中国的“稳定性”产生相对好感。中国如今已成为本次多数与会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超过百国的第一贸易对象。同时,面对美国滥用制裁权限、滥施美元霸权,中俄等国正积极推动去美元化,连欧盟也在探索“全球欧元”的可能性。这些趋势使得更多国家愿意寻求美国以外的选项,降低对华盛顿的依赖。
文章虽然将从上合天津峰会到天安门的阅兵称为“独裁者大聚会”,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佩泽斯基安、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长期与西方对立的国家领袖现身,土耳其、埃及与越南等过去与西方密切的国家出席,甚至连印度总理莫迪也前往捧场,认为这两场聚会具有明显的反美反西方的意识形态与地缘色彩。
但文章同时也认为“与冷战时期北约和华沙两大敌对阵营的安全极化不同,如今中国的做法强调建立灵活的、交易型的伙伴关系。这个网络缺乏正式的联盟和伙伴关系,但仍具有巨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它预示着全球权力的重组,这种重组的重点不再是条约,而是影响力、互联互通和意识形态的接近性”。
通观《经济学人》的评论不难发现,这家国际知名媒体对中国的段位定位的接受程度,已经开始摆脱“吃人的魔鬼”形象,进入“篡位者”到“波拿巴占领里昂”阶段。
英国《BBC》也认为中国的大规模阅兵式是“向美国及其盟友发出强烈信号”。
BBC把重点放到了“耀眼的新武器”上,认为这些新武器传递了“五大讯号”。包括其一,中国武器数量庞大,但能否有效运用?其二,中国押注导弹,以对抗美国。其三,全面拥抱人工智能与无人机。其四,中国有技术,但美国仍占优势。其五,既在推销武器,也向美国施压。
BBC文章引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军事转型项目助理教授迈克尔·拉斯卡(Michael Raska)和太平洋论坛(Pacific Forum)兼任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Alexander Neill)的评论指,十年前中国展示的军事技术,往往只是美国更先进装备的“粗糙仿制品”。但这次阅兵显示出更具创新、种类更广的武器,尤其是无人机与导弹,反映出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的成熟。文章同时亦借助这两位研究人员之口发出疑问,“他们可以拿出这些华丽先进的作战系统来炫耀,但是否具备组织上的灵活度,能真正照著设想去运用,这才是问题。”
文章认为,中国军队庞大且缺乏实战检验,数十年来都没有参与过重大的战争,因此要做到有效运用并不容易。中国人认为靠技术就能形成威慑,觉得这足以吓阻美国,“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已有迹象显示他们未必如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出色。”
BBC也注意到多名非西方国家元首出席中国的阅兵式,特别是普京和金正恩,但多数西方领导人选择缺席的情况。认为习近平和普京、金正恩等三人一同走向阅兵场,并肩站上舞台,展现出团结姿态向美国传递一个讯号:如果真的要挑战他们,就意味著要同时在多个战区作战——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乌克兰。
BBC在文章最后总结道,“而如果你仔细想想,美国同时面对三个战场,它很可能会在其中一个战场败下阵来。”从这些评论看,BBC对中国目前段位的定位,大致和《经济学人》相当。
CNN把焦点放到了在阅兵场亮相的激光武器上。CNN认为,虽然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新型远程核武上,例如东风-61洲际弹道导弹,但从长远来看,可搭载在卡车和军舰上的机动式激光防空武器更为重要。若这类武器已大量部署在人民解放军中,那么对手企图削弱中国在某些地区的军事行动时,中国部队将成为对手阻碍与挑战。
CNN援引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高级分析师戴维斯(Malcolm Davis)的分析称,中国展现出自主研发先进军事能力,并将其投入作战部署,且速度比西方国家更快。中国在阅兵上的表现表明,中国强大工业实力确实可能推动习近平的新世界秩序愿景实现。
CNN同时也提到了中美的军事差距,引用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教授布朗(Kerry Brown)的话表示,中国军队及其大部分装备尚未进行过实战检验。中国可以列队行进,也能举行盛大阅兵,但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打过仗,代表其军队完全未经考验。
从CNN的评论看,他们对中国解放军的发展阶段要略滞后于《经济学人》和BBC,大致与处于拿破仑横扫波旁王朝战争的第三天。但在武器技术层面,已经到了法国里昂。
《纽约时报》对解放军发展阶段的解读则具有明显的“篡位者”形象,甚至还带有“吃人的魔鬼”的感情标签。《纽约时报》更侧重于从意识形态与地缘战略层面进行总体分析,为中国举办阅兵是“煽动民族主义(吃人的魔鬼),展示中国影响力(篡夺美国领导地位)”。
文章说“中国周三在首都的庆典中心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军事盛典,战斗机、坦克和最新的中国军事技术亮相,这是中国近年来最雄心勃勃的一次实力和外交影响力展示。”文章还说“在习近平主持阅兵时,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以及约20位其他领导人陪同在侧。这是一场罕见的威权领导人聚会,他们都将自己定位为对抗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力量。”
文章还引用美利坚大学副教授约瑟夫·托里吉安的话说,“现在,他们想利用这场战争的记忆,使后代对西方价值观产生免疫,并为其构想的全球秩序正名。”
文章说:“这次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阅兵式是执政的共产党为期数周的宣传活动的重头戏,旨在煽动民族主义,重塑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定位,并将共产党塑造成对抗外国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救星。”
文章还说,这次阅兵的背景和其中一个目的是“在经济前景不明朗、中美贸易等争端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唤起战争记忆旨在凝聚国内的支持。”
不过即便《纽约时报》把这场阅兵的目的和背景说得如此可怕,也承认中国在军事及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功。
文章说“阅兵式预计将展示新型反舰导弹及一系列武器装备——包括水下无人机和无人作战飞机——彰显中国在军事创新领域的投入。”周一在天津结束的会议也表明,“中国在加强地区伙伴关系方面取得了成功”。已经隐隐约约开始有了一点“拿破仑占领里昂”的味道。
相当于这些媒体的观察分析,欧美官方对阅兵的评价就趋向两极。
欧洲对阅兵的评价明显比美国要负面得多。9月3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称,(九三纪念活动期间)中国同俄罗斯、伊朗、朝鲜站在一起,显示形成“专制联盟”,不仅是在反西方,也是在直接挑战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欧洲的这个评价最多可以说处于第三阶段,甚至有点接近第一、第二阶段。
对于欧洲的表述,中国外交部回怼说“欧盟有关官员的言论充满了意识形态偏见,缺乏基本历史常识,公然鼓噪对立对抗,既是对二战历史的不尊重,也损害欧方自身利益,十分错误极不负责。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相对而言,特朗普对事情的看法就敞亮多了。特朗普似乎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欢迎“拿破仑占领里昂”,甚至认为“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特朗普对上合天津峰会和天安门阅兵这两场中国主场外交似乎并不排斥,甚至还不吝赞誉。
根据白宫发布视频,当地时间9月3日,特朗普会见波兰总统卡罗尔·纳夫罗茨基时承认,他观看了中国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特朗普说“我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仪式,我认为它非常、非常令人印象深刻(very, very impressive)。”在谈及九三大阅兵时称,特朗普也表示“理解”中国举行此次阅兵式的原因。特朗普说:“他们希望我在看(阅兵),我当时确实在看。我和他们关系很好。”
在阅兵式举行期间,特朗普还曾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祝愿优秀的中国人民度过一个伟大且持久的庆祝日”。在同一篇贴文中,特朗普还语带酸楚地说他不知道中方是否记得美国为中国抗战流过血。在另一篇贴文中,特朗普还提到了“非常不友好的外国侵略者”,引起了日媒关注。日本共同社称,他此处显然指的是二战时期中美共同对抗的日本。
在BBC的一场访问中,当被问及特朗普是否认为北京及其盟友正试图组建一个反美的国际联盟时,特朗普回答:“不,完全不是。中国需要我们。”他补充说:“正如你们所知,我和习主席的关系非常好。但中国需要我们,远多于我们需要它。我完全不这么看(中国试图组建反美联盟)。”
特朗普的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对中国阅兵的表述和特朗普差不多。赫格塞思9月3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也表示,美国国防部关注到中国举行阅兵仪式,美国不寻求和中国发生冲突,美国的任务是保障自己的战略计划,继续保持在太空、天空、海洋、海底以及远程火力方面的战略优势。赫格塞思强调,特朗普希望能找到和中国合作的方式,美国不希望挑起任何新的战争,而是以和平和实力的方式,进行谈判。
不过,特朗普另一位马仔们的话,却暴露了美国心态的另一面。特朗普的贸易顾问纳瓦罗在评价上合峰会时,直言莫迪和中俄同床,说“我不确定他在想什么,我希望他能明白,他应该和我们(美方)在一起,而不是和俄罗斯在一起。”
纳瓦罗是铁杆对华鹰派。从纳瓦罗的评论看,一些美国人显然还无法接受“波拿巴占领里昂”,对中国的认知,还处在和欧洲一样的初始阶段,更不用说能看到“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和进入“忠诚的巴黎”了。
但中国人相信且知道,那一天早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