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关税会对逆全球化产生什么影响?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自特朗普2.0时代启动以来,特朗普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各主要贸易伙伴均祭出了关税大棒。无论是美国总统“钦点”的主要对手国家(如中国),还是美国的主要盟友(如欧盟和日韩),均面临着被持续性加征关税的威胁。对此,一众评论和分析起初都持消极看法,或认为特朗普当局的关税政策一定会遭到包括美国主要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抵制和反对,或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一定会造成美国通胀飙升,最终在美国民众的反对声中悄然退场。这种情形有点像,有一帮人一意孤行,另一大帮人抱着膀子,站在旁边看热闹,等着喝倒彩吃大瓜。

可问题是,自从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国主要经济数据的走向和一众被加税国的反应表明,美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中的实际地位恐怕比评论界所认为的更为强势。虽然全球舆论心不甘情不愿,但也还是在世界舞台上看到一个接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从加拿大到日本再到东盟国家,讲着最牛的话,但最后都纷纷接受了美国的关税主张,在美国的关税基线附近达成了协议。并且,此前持续叫喊“不服”和“反制”的欧盟,在今年8月也正式顺从了美国的关税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重要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是关税协议了。相关业内人士的分析指出,通过一系列的关税政策操作,美国的税收结构和后续的经济政策走向正在发生进一步的深刻变化。而这些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

2025年8月25日,美国华盛顿,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右)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左)会面时握手。(Reuters)

第一、关税收入的迅速增加使得其正在逐步成为美国财政的重要支柱。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关税收入自白宫出台对等关税的4月起激增,6月达到26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2倍,是5月份的1.2倍,4月份的1.7倍,3月份的3.1倍。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的分析显示,截至6月底,对等关税的10%基本税率产生了超过177亿美元的关税收入,25%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关税收获了107亿美元的税收。另据美国耶鲁大学预算研究所的统计,截至7月13日,美国关税的平均有效税率为20.6%,达到19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进口额中的关税负担比率也在迅速提高,从2025年3月份之前的2.2%—2.4%,增加到4月份的5.73%,5月份的8.11%。

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计划从8月1日起启动对等关税的新税率,并显示出对更多关税的期待,称将有很多钱进入美国。相关分析人士指出,伴随新税率的生效,美国的有效税率可能进一步上升,关税占进口额的比例也可能将进一步扩大至10%至15%区间。相关分析人士认为,预计关税今后将逐步达到仅次于企业所得税的规模。

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如今处于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高位。(Yale The Budget Lab)

第二、关税收入的迅速增加正在显著改变美国的税收结构。相关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当局一个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凭借美国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通过与各国的关税与贸易谈判,达成内容单方面有利于美国的“对等”贸易协议。

进入7月后,特朗普公布了与越南和印尼的协议,美方对越南、印尼维持20%和19%的高关税,但贸易协议另一方的越南和印尼则对美国产品实行零关税,这种与WTO规则完全背离的“单方面”不平等贸易协议引人关注。7月6日,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在接受ABC采访时,针对与越南的协议内容表示赞赏。在8月1日之前,日本、韩国等国也通过一系列对美沟通和妥协而接受了新的关税税率。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近几十年来,关税收入只占美国联邦政府征收的总收入的一小部分。比如2024年,虽然美国财政总收入占 GDP 的17.1%,但关税仅占 GDP 的0.3%,占财政总收入的1.75%。特朗普的新关税可能会改变这一趋势。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关税占美国税收的比例为1.8%。英国为0.7%,法国为不到0.01%,中国约为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关税比重超过5%的35个国家和地区中,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但是,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美国目前的关税收入增长趋势,2025年美国的关税收入在税收中的占比,将有望超过6%。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正形成较为独特的税收结构。

截至本年7月底,关税占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约3%。(美国财政部)

第三、关税作为财政支柱地位的持续强化,意味着政权更迭也难以改变这一趋势。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此前预测(这一预测还未包括特朗普在5月中旬以后采取的最新关税行动,比如铜关税)称,加征关税到2035年将使美国的财政赤字减少共计2.8万亿美元,约占税收总额67.5万亿美元的4%。相关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如果取消2.8万亿美元的加征关税,这约等于将美国企业所得税税率降至现有水平的三分之一,这很可能会使财政恶化。所以,关税实际是会导致美国财政“上瘾”的。

实际上,即使是最近期的历史也已证明,美国加征关税的举措完全可能被更迭后的新政权承袭。特朗普第一届政府自2018年以来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就是典型事例。当时的理由是中国侵犯知识产权,征税范围涵盖了广泛品类。相关分析人士指出,拜登上台当初曾讨论撤销特朗普关税,但最后还是选择沿袭这一做法。在借机要求中国纠正“不公平的贸易惯例”的同时,还推进了考虑安全保障的供应链重组。纯电动汽车(EV)、钢铁和半导体等核心品类的税率也被进一步提高。确实,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1.0时期的特朗普当局,都有过针对中国商品下调关税的举动,但那主要是应对紧急事件(如美国本土疫情的加剧)的一次性举动,并不意味着美国基本立场的改弦更张。

第四、美国加征关税后的通胀走势恐继续强化“特朗普经济学”的影响力。虽然6月份美国的关税收入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有着明显增长,但目前来观察,关税对美国物价的影响有限。美国CPI在6月环比上涨0.3%,同比涨幅则为2.7%,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不包括价格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率,6月环比上涨0.2%,低于0.3%的市场预期,而同比上涨2.9%则与市场预期一致。分类看,推动美国6月CPI环比与同比涨幅扩大的,都是与关税无关的食品和住房等类别,与关税有关的汽车等类别价格反而有所下降。

就对关税更敏感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而言,6月份环比涨幅为零,较5月份回落了0.3个百分点,也低于市场预期的0.2%;同比上涨2.3%,较5月份回落了0.4个百分点。不包括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PPI,环比也与5月持平,同比上涨2.6%,与5月持平,均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

这张拍摄于2025年8月27日的设计图片中,可以看到印度国旗、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3D列印微模型以及“50%关税”的字眼。(Reuters)

自2月起,首先被加征额外关税的中国,对美出口价格出现下降。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按全行业计算,2025年5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格,比2024年12月下降了约2%。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可以从逻辑上做出合理推理的是,面对美国的高关税,为了努力减少关税对出口的影响,中国出口商下降了出口价格。这应该是关税上调并未推动美国通胀的重要原因。面对全球性的供给过剩,在美国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下,出口商主动降低出口价格来对冲关税的影响。

并且,日本向美国出口的乘用车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下降。据日本银行统计,3月至5月期间,日本汽车出口到北美的价格下跌了17.7%。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出口商为了避免出口商品在美国涨价,即使降价削减利润也要确保市场份额。

主要对美出口商通过降价来主动对冲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部分,这种做法显著降低了关税对美国消费者物价的影响,而这也是特朗普能够继续通过关税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的主要原因。7月8日,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即使加上关税成本,进口商品的价格仍比关税实施前便宜。这种情况可能会促使特朗普当局坚持甚至强化既有的关税政策,因为大国提高关税会通过需求减少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最优关税理论”正在被验证。

2025年7月24日,美国华盛顿,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左)参观目前正在装修的美联储总部大楼(Federal Reserve Board building)时,指著一份文件,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右)正核实文件上的数字。(Reuters)

特朗普在敦促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息时说:“应该将这个新调查结果给鲍威尔看看,他一直像婴儿一样抱怨几个月来根本不存在的通胀,拒绝做正确的事”。这当然是特朗普最喜欢做的事情,他渴望证明自己的正确。不过,真正应该引起警觉的是,现在关税战实际只是第一波,在全球化向逆全球化的过渡过程中,各国都会纷纷增加关税,现在只是对美关税的调整,今后还会有更多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税调整,但总体上看都是增加关税,筑高关税壁垒,增加各国的财政收入,这是逆全球化必然的要求。

逆全球化已经讲了十几年的时间,但真正懂的人不多,这是最危险的事情!因为人们在预测和分析问题的时候,无法从底层逻辑开始,只能在表象数据上兜圈子。

最终分析结论:

对于任何经济政策的评估而言,长期效果是最终评价的关键所在。就特朗普2.0时代启动的一系列关税举措的当下效果而言,确实暂不能作为“特朗普经济学”大功告成的主要评判标准,连高盛集团的研报也指出,现在就认为胜利仍为时过早。不过,很显然的一点就是,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美国的税收来源和结构正在发生关键转变,关税效果的积极性也印证了“特朗普经济学”并非一无是处,而这也意味着这一系列举措均有可能长期延续下去,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

本文原载于2025年9月3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