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 Kirk|一颗子弹终结的是民粹煽动者还是言论自由?|去片

撰文: 刘耀洋
出版:更新: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盟友、右翼评论员查理柯克(Charlie Kirk,下称柯克)9月10日遇刺死亡,枪手罗宾逊(Tyler Robinson)于两日后落网。事件震惊全美国,左右两派也一如以往开始在各种衍生的议题针锋相对,包括枪械管制、疑犯意识形态等等。然而,无论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他们皆一致同意柯克在年轻世代中非常受欢迎。

成功的“榜样”:花十数年时间成为明日之星

柯克生的政治生涯始于2012年,他18岁时放弃上大学的计划,在退休企业家、茶党运动(Tea party movement)人士蒙哥马利(Bill Montgomery)的支持下,共同创建了“美国转捩点”(Turning Point USA,TPUSA)组织,旨在推广“小政府、自由市场和自由的重要性”。

TPUSA在营运数年后,获得了保守派金主支持,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当特朗普2016年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后,组织决定为特朗普背书,而这也是TPUSA及柯克进入全国视野的第一步。TPUSA随后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保守派青年组织,雇用了400多名员工,遍布超过3000个高中或大学校园。

TPUSA每年还举办6次全国高峰会和8次地区会议,其在佛罗里达州举办的学生行动高峰会(The Student Action Summit)定期吸引4000至5000名学生参加,基本上大部份共和党重量级人物皆曾与会,包括得州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特朗普长子小特朗普(Donald Trump Jr)及特朗普本人。

另外,柯克透过TPUSA组织的校园辩论活动,及主持每日约三小时的《查理柯克骚》(The Charlie Kirk Show),使他的人气飙升。 截至10日,他在TikTok上拥有约730万粉丝,在Instagram上拥有700万追踪者,在社交媒体X上拥有500万粉丝,在YouTube上拥有350万订阅人数。

在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之时,柯克及TPUSA已成为前者与一众年轻共和党人、右翼支持者的“桥梁”。例如特朗普政府数月前在爱泼斯坦案上改口指没有所谓的“客户名单”时,新生代、年轻共和党人便在TPUSA会议上表达不满。虽然柯克声称在与特朗普沟通后,对后者行动予以肯定,但这也显示出柯克的影响力,在大量年轻人的支持下充当双方的中间人。

对于一众右翼人士或年轻世代,柯克是一个成功的“榜样”,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刚成年便独自发起了一场运动,最终成为政治圈子中的一颗明日之星。

2025年9月10日,美国犹他州,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盟友及右翼评论员柯克 (Charlie Kirk) 在犹他谷大学(University of Utah Valley)​​出席演讲活动。(Reuters)

重新“包装”保守派

尽管美国自由派与保守派壁垒分明,但柯克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简单理解,在芝加哥成长的他是列根(Ronald Reagan)派保守主义的支持者,但后来渐渐转向草根右翼; 他的右翼家庭价值观及权利观则与宗教息息相关。这一切对不容易了解惶论具吸引力, 柯克却巧妙的利用“包装”去俘虏年轻世代的心。

柯克彻底改变了保守派的形象,过去人们认为这是沉闷、缺活力的意识形态,而主要受众都是婴儿潮(boomer)世代。然而,他却能够把保守主义运动加上“年轻、有趣”的形象。

深受柯克影响的前州众议员米切尔(Joe Mitchell)接受外媒采访时称,TPUSA每年举办的多个峰会,为全国年轻保守派提供了大规模聚集的空间,再配合节日式制作和多位一线政治名人出席,将沉闷的政治峰会“包装”成一个有趣大型节目。

2025年9月11日,美国犹他州,人们在奥勒姆市中心公园(Orem City Center Park)举行的守夜活动中,在遇刺死亡的右翼名嘴柯克(Charlie Kirk)肖像旁摆放了蜡烛和鲜花。(Reuters)

他指出:“现在的保守运动在文化上更酷了,保守派周围也弥漫着一种良好的氛围,因为人们充满活力,而且不像以前总是看到那些无聊的老白人。”

除了将保守主义的形象变得更年轻外,柯克更成功借近十年民粹崛起的浪潮,将对建制无天然好感的的年轻世代团结一起。

无论是经济上批判金融资本、警惕大企业垄断;还是文化议题上,将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DEI)等意识形态或制度视为霸权。

在柯克的包装下,保守派不再是维护“压迫”年轻人制度的倡议团体,而是带领他们打破建制、重获自由的先锋。

适态Gen Z网络生态

而柯克的个人形象也备受年轻人的注意,他过去积极“亲赴前线”,在各大校园举行辩论活动,包括“证明我是错的”校园辩论系列(Prove Me Wrong)及这次他遇刺的“美国复兴之旅”。

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其观点,都不可否认他的辩论口才。而他最常惯用的辩论手法,便是透过反问形式营造对方无法反驳的局面。支持者认为这是“苏格拉底式”的寻根究底;反对者则认为这是诡辩,大批支持者或反对者都会想与他辩论或对谈,进一步提升其在年轻社群的知名度。

不过,善用媒体传播才是柯克成功之道。参与现场峰会、辩论的人数有限,但网友层面却是无限。如上所述,他在各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的支持者,而他及TPUSA皆会定期上传组织峰会或辩论的影片。

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asch Center)2024年的数据,54%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至少有时会从社群媒体获取新闻,其中Facebook及YouTube占最多,IG及Tiktok仅随其后。倘只计算18至29岁的受众,IG、Tiktok及Reddit一跃成为三甲。

重点是,柯克及其团队能有效适应新的“短影片”网络生态,在IG、Tiktok、YouTube等媒体上传辩论的精华片段,其中可能是对手无法反驳或是激辩画面。对于Z世代的人来说,浏览社交媒体时,柯克几乎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柯克是一个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死掀起左右两派对立,是预料之中的事。但对一众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你可能不同意他但不会不认识他”似乎是一个撕裂社会中,难得一见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