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有何政策重点?“亚洲再平衡”有可能吗?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2025年10月4日,日本政坛迎来历史性时刻——高市早苗成为自民党总裁,十天后将成为日本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当选,在极大程度上改写了日本政治的性别史,可谓是空前的政治进展。高市早苗的当选不仅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男性政治主导局面,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广泛关注。

就高市早苗的政治主张而言,从高市早苗踏入政坛伊始,“强硬保守派”的标签就与其如影随形。1993年迈入政坛,她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众议院选举,主张“强大日本”口号,并成功当选。1996年进入自民党,并加入该党的清和政策研究会,逐步成为保守派的核心人物,有时被誉为“日本的特朗普”。

自进入政坛之后,高市早苗逐步获得安倍晋三的高度信任,在其任期内逐步成为保守派核心人物。在安倍遇刺身亡后,她以安倍政治遗产“继承人”身份自居,获得党内大量支持。其极右翼政治主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方面将延续“安倍经济学”,推行大规模公共支出与低利率等宽松政策。二是主张修改宪法,将自卫队纳入宪法第九条,强烈要求确保日本皇室由男系男子继承,反对“女皇”。三是在历史认知方面,否认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四是在外交方面极其亲美,多次发表抹黑中国的言论,对外国人持排斥态度。

2025年10月4日,日本东京,高市早苗(右一)赢得自民党总裁选举后,与首相石破茂(右二)以及其他总裁候选人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左二)及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左一)站在一起合影。(Reuters)

此次胜选之后,不少分析都指出,在正式就任并执掌权柄后,高市早苗恐将会充分践行其政策主张,将安倍晋三的政治遗产充分落实为实质性的政策框架和内容。就中日关系而言,在高市早苗掌权之后,意味着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更复杂的阶段:军事摩擦更频繁、经济安保对抗加剧、地区安全格局外溢,这三大变量会逐步叠加并形成新的互动模式。未来的中日两国关系,不仅是双边防卫姿态的博弈,更是会进一步深度嵌入美日联盟与印太战略网络的结构性竞争,双边关系恐难免进一步下滑。

对此,高市早苗的上台确实会进一步加大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但是,就高市早苗的掌权而言,其面临的掣肘因素也不宜低估,而在其治下,更有价值的动向或许在于,日本外交会进一步迈向“亚洲再平衡”。

第一,就高市早苗的首要任务而言,处理好日美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关键。从国家利益的第一性出发,日本的核心目标是同时保全安全与扩大国家利益,一方面维系日美安全同盟带来的安全伞,另一方面争取经济与技术上的回报与更大的自主空间。

高市早苗为“安倍派”余下少数有力问鼎首相的人物,并自称是“安倍经济学”的继承者,支持财政及金融宽松。

高市或许会持“相对强硬但充满韧性”的立场,这意味着她不会选择与美国对抗性撕裂,而是通过制度化、多轮次的谈判、以及议题拆分来蚕食利益差距:在驻军与防务负担、对日高科技出口管制、供应链重构、对美市场准入和投资便利等具体议题上要求对价并用可交换的让步换回实质性收益。

高市可能会把谈判节奏设置为“高频小步进、长期累积”的策略:把高张力议题拆分成多个可操作的小项,通过技术性协议、框架性谅解与互补性的经济政策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利用国内舆论和国会作为谈判筹码,制造谈判的议价空间。约束来自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特朗普式风格可能带来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日本国内对与美过度强硬或过度妥协的双重警惕;可观测的指标包括双边谈判中经济议题被列为交换条件的频率、驻军分担谈判公开化的案例数以及涉及高端技术出口的让步与获取。

第二,就日本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军备更新和扩张而言,从安全与经济双重动因考察,扩大军备生产既是对外威慑与危机应对的必要反应,也是工业政策与就业拉动的有力工具,这一政策立场大概率会持续下去。高市若推动比以往更大幅度的军备建设,会倾向采用多年度预算承诺以降低年度政治摩擦、通过国防采购与产业补贴捆绑推动本土化供给链、并以军民融合推动高端制造、半导体、传感器、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的升级。

高市早苗(左)10月4日当选第29届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图为今年4月台湾总统赖清德接见访台的高市早苗。

实际操作上其或许会优先发展能够增强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系统、增强海空情报与指挥控制网络、以及提高后备动员与海洋保障能力;同时可能推动放宽武器出口限制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国际协作。约束包括宪政与战后和平主义传统的社会敏感度、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造成的瓶颈;因此进程或会以“渐进放开、制度化保障”呈现。可检验的信号有国防预算的长期增长轨迹、国防采购国产化率、军工企业产能与就业数据、以及对外武器销售许可案例的变化。

第三,就日本对台政策的定位而言:基于第一性原则,国家在处理邻国争端时会在价值表达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高市长期秉持“挺台”立场,但这并不绝对等于其会把日本无条件推入与中国的直接冲突;更现实的路径或许是“亲台而不挺台”——以强化非军事层面的实质支持为主,包括经贸与供应链的深化、议会与民间交流的扩大、对台关键技术与人员往来的便利化以及更密切的情报与后勤非公开协作,但在公开军事承诺与直接军事介入上保持模糊与克制。

高市或许会利用语言与象征性的外交动作满足国内政治需求,同时通过不对称、低可见性的支持工具来降低误判风险。约束体现在与中国的直接对抗成本与可能的经济反制,以及在美日同盟与台海安全之间必须小心维持的灰度。监测点包括对台交流与投资政策的实质性调整、议会代表团访台的活跃度、以及在危机情境下日方选择的公开度与参与深度。安邦智库研究人员认为,不排除高市早苗时不时会克制不住,发出一些惊人“暴论”的可能性,但这些“暴论”大多也就局限于口头表达。

2025年10月4日,日本东京,执政党自民党新任党总裁高市早苗在胜选后举行记者会。高市早苗当选党总裁后,高喊“新时代”的到来,并有望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Reuters)

第四,就高市本人的执政期限而言,主要的决定因素不是单一的能力或意志,而是能否在内政与外交间保持灵活可退的政策身段并及时兑现经济成果。相较于“年更一相”的政治惯例,高市若能以渐进而非激进的政策组合(例如通过可见的产业成果、就业拉动、地方财政回流等)稳固基层与自民党关键派系支持,那么延长执政周期的概率会上升;相反,若在敏感议题上过度强硬且缺乏替代性的社会经济收益,则易遭遇内部分裂与民意反弹。因此她政治生存的路径会包含:稳步推进能够带来可量化好处的政策以换取选民耐心;在高风险议题上保留回撤或技术化处理的空间;并通过地方利好与党内资源分配来凝聚派系支持。可观察的变量包括党内派系动态、国会投票中的团结度、民调变化与地方选举结果。

第五,就未来中日关系的可能走向而言,高市是一个“不易对付”的对手,中国方面对于高市本人的了解恐怕并不是十分充分。不过,由于高市既要在安全上与美国保持紧密,又不得不考虑与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关联,这就使其在对华政策中体现出矛盾但可预测的逻辑:在必要时采取强硬立场以回应国内政治需求或盟友期待,在更广泛的经贸与现实利益面前保持务实接触。

对中国而言,既不能轻视她的强硬,也不能把她简单标签化,必须以耐心、制度化与利益驱动的接触策略为主:用持续的高层对话、技术与产业合作、在多边场合争取共同议题(如气候、区域经济合作)来建立正面互信,同时做好军事与经济上的应对准备以防误判。约束来自中日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的情绪化反应,以及双方国内政治对外交释放信号的脆弱性。衡量双方互动的指标是高层互访频率、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与取消案例、以及在区域机制中立场的一致性或分歧。

第六,应当正视日本外交政策“亚洲再平衡”的可能性和进程,日本可能会把“再平衡”视为从高度依赖单一超级大国的安全框架向更具多元外交与经济回旋余地的区域定位转变,这一过程天然是渐进而非革命式的。

高市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其会试图在维持与美国安全联系的同时,通过经济合作、区域机构参与、与东盟及中国的功能性议题合作(能源、基础设施、气候、供应链)来扩大日本的战略自主空间,“亚洲再平衡”实际就是这种日本战略自主空间的扩大和蔓延;手段可能包括推动区域经济项目、在关键产业上与邻国达成互补性合作,以及在安全议题上倡导危机管理机制以降低对单一盟友的全盘依赖。该进程的实现程度受制于美国对日经济与战略期待的强度、日国内政治对靠近中国风险的容忍度,以及中美大国竞争的走向。可观测的长期信号有日本在区域多边机制中的立场变化、对华经济项目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在涉及美日利益冲突时日本选择的倾向性。

总体而言,“亚洲再平衡”不是对美关系的抛弃,而是以更有弹性的地缘政治策略为目标的长期调整,高市的当选提供了一次可能的契机,但其成败仍深受外部大国态势与国内政治韧性的制约。

综合来看高市早苗的政策取向,经济问题依旧是一个主要的方向,预测高市早苗将会与特朗普一样,选择最容易着手的地方,开始推进她的政策,而不是挑选艰险的地缘政治领域开始动手。安邦智库的资深研究员认为,高市将会选择的这个点就是日元。她将会让日元贬值,从而让“日本制造”变得更加便宜。同时,她这样做,还会造成日股出现狂飙行情,企业界非常高兴。说白了,就是“安倍经济学”,又将回来啦。

最终分析结论:

概而言之,高市早苗秉政之后,其治国逻辑或将体现出“强硬中的灵活、对美依附中的自主追求、以及地缘战略中的再平衡倾向”。她的政策框架以维护日美同盟为核心轴,但将力图通过谈判与议价实现国家利益的“增量空间”,并以强化军备、推动军工产业化为经济增长与安全双重目标的支点。她在对台问题上会谨慎控制“温度”,以象征性亲台维持政治姿态,而避免实质性介入风险;在国内政治上,则依赖政策弹性和经济绩效来延长执政周期。

在对华关系上,高市虽具强硬外表,却不排除在现实利益驱动下形成务实接触,而这也将成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关键观察点。更深层意义上,高市的政治轨迹可能开启“亚洲再平衡”的缓慢进程——日本在维系同盟的同时,将逐步追求战略自主与区域主导地位,以在美中竞争之间赢得更大的行动空间。这一趋势虽不会立刻显现,却可能决定未来十年东亚格局的走向。

本文原载于2025年10月8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