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如何深远影响美国社会?|安邦智库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国宗教界召开会议重申将系统推进宗教整治,提高宗教法治化水平,维护教职人员形象。这可能与此前中国宗教界曝光出来的丑闻有关。今年7月,中国佛教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因涉嫌贪污、腐败和违反戒律被有关部门正式调查。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随释永信一同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少林寺巨大的商业版图。作为佛教圣地,少林寺如今似乎更像是一门生意。高度商业化背景下,寺庙依靠门票收入、香火经济、功德箱和捐款获得巨额资金,但资金去向往往缺乏监管,导致腐败滋生。这种“企业化”运营佛教的模式,使得宗教信仰似乎“变味”了。

反观美国的宗教生态,宗教组织在美国宪法框架下运作,既能通过市场竞争保持活力,又因为法律和舆论保持透明。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23-2024年的宗教景观研究,美国约62%的人口自认是基督徒,虽然比例逐年下降,但宗教依旧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力量。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如哈佛、耶鲁、史坦福,甚至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的早期发展都依赖于美国教会和个人信徒的捐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美国的宗教格局源于移民史。1620年,清教徒乘五月花号登陆新大陆。《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就是北美最早的自我治理文件之一,体现了以共同遵守宗教原则进行自治的理念。此后,宗教思想对美国建国产生了深远影响。1776年的《独立宣言》宣示人人享有“造物主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造物主”一词反映了启蒙思想和基督教自然神论的影响。建国后,美国通过《权利法案》第一修正案(1791年)明确禁止建立国教、保障信教自由,确保政教分离。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曾强调,宗教必须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而非依赖国家特权。

中国嵩山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近日被爆出涉及贪污、犯色戒与多名女子染,并有私生子,已被警方逮捕接受调查。(微博影片截图)

在此制度保障下,宗教团体在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了深远影响。20世纪60年代,马丁路德金牧师以浸信会教徒的身份领导了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坚持以非暴力方式争取平等权利。当时黑人民权运动许多集会就发生在教堂中,教会提供组织基础和道义支持。同样地,各宗教团体还兴办大量慈善和教育机构,很多著名大学和医院由教会创办或资助。美国的天主教会目前运营着覆盖全美的医院网络,承担了约六分之一住院患者的医疗服务。可以说,宗教在美国不仅仅是个人信仰选择,更是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共力量。

时至今日,即便在政治中,也随时能看到宗教的影子。美国历任总统在就职仪式上,都有在圣经上宣誓的传统,体现了宗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不过,因为宪法和法律的制约,这种影响并未演变为对国家权力的侵蚀,而是以道德资本的形式存在。因此,美国的宗教生态自建国以来避免了宗教垄断,保持了一定的活力,呈现出开放而多元的格局。

马丁路德.金是著名的社会运动发起人,他利用公民抗命的方式争取非裔美国人的权利,透过游行、示威方式表达诉求,也多次被捕入狱。他的主张受到很多人支持,也有不少民众响应他的行动,而他在声援黑人罢工行动后,遭到暗杀,引起美国各地暴动。(Getty)

美国是基督教的天下,但内部极为多元。这主要是因为基督教自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教义分歧不断演化,例如浸礼与婴儿洗礼的差别,导致了宗派间的划分。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美国基督教教派超过200个,这种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少见。

美国人口中约三分之二自认是基督徒。在这庞大的基督教人群内部,新教(Protestant)是最大群体,约占总人口的40%,其次是天主教,根据统计约有5000万人,占总人口的约19%,是单一教会中规模最大的。美国的第一大新教教派是南方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其信徒人数长期居各新教宗派之首,官方登记的受洗成员一度超过1600万。

南方浸信会坚持成人信徒浸礼等教义特色,在美国南部影响深远。卫理公会(United Methodist Church)等循道宗派作为传统“主流新教”,在全国也拥有数百万信徒,约占总人口的2%左右。此外还有长老会、路德宗、圣公会等主流新教教会,各有数百万规模的群体。天主教方面,罗马天主教会自19世纪起通过大量移民在美快速发展,信徒遍布各族裔。天主教在美国设置了170多个教区和约两万两千座堂口,是美国宗教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犹他州盐湖城市内的一座摩门教教堂。(Getty)

在主流基督教之外,美国还孕育了一系列小众教派和新兴宗教。19世纪以来诞生于美国本土的宗教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即俗称的摩门教。摩门教创立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因信徒西迁定居于犹他州而发展壮大。目前摩门教会在全球宣称拥有超过1600万名会员,活跃信徒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约一半在美国境内,大约占美国人口的1%。摩门教教义独特且组织高度集中,总部设在盐湖城,被形容为“现代化跨国公司”式的教会,在商业和慈善领域颇有建树,是美国宗教市场中崛起的本土宗教之一。

美国宗教组织的经济运作建立在自愿捐献和非营利原则之上。大部分教会的日常开支和慈善资金主要来自信徒的自愿奉献,每周礼拜时的奉献盘、特别捐款活动、信徒的定期“十一奉献(tithing)”等都是重要来源。其中,不少保守的基督教派要求或鼓励信徒实行“十一奉献”,即将收入的10%捐给教会。例如摩门教明确规定合格成员应缴纳十一奉献,教会因此每年可筹集约70亿美元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用于支付教会运营和宗教推广开支,另一方面也大量投入公益慈善领域。许多大型教会设有教育基金、扶贫项目,摩门教会更拥有完善的福利体系来救济贫困信徒和社区弱势群体。值得一提的是,摩门教还通过专业投资来管理教会资产,其投资机构“恩典峰”(Ensign Peak)自1997年以来累积了庞大的储备基金。据保守估计,基金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资金主要来自多年信徒奉献的结余并投资增值,初衷是留作教会未来公益和应急之需。

福音派教徒的支持特朗普集会。(Getty)

在法律层面,美国宗教团体多注册为501(c)(3)非营利机构,享受免税待遇,但也需遵守相应法规,不得将收入用于私人分红或非宗教目的。美国联邦国税局(IRS)和各州慈善监管机构对宗教机构有监督权,一旦发现有侵占捐款、洗钱等违法行为,可依法取消其免税资格并追究责任。虽然美国法律并不强制教会向公众披露详细财务(教会豁免于提交年度Form 990财务报表),但许多宗教组织出于道义和维系信任,会主动公布收支概况或接受独立审计。此外,大型教派内部通常建立财务委员会等监督机制。例如罗马天主教各教区需要向教区委员会报告募款用途,新教会众制教会则由信徒大会审议预算。这种多层次的监管和透明文化,有助于防范贪污挪用行为的滋生。

美国历史上亦不乏个别教会领袖因财色丑闻身败名裂,如某些电视布道家曾被曝光挪用奉献款奢侈消费等,但这些案例往往经媒体和信徒监督后得到纠正,反而促使公众对宗教财务更加关注,从而强化了整体透明度。总体来看,美国宗教的金钱运作遵循“量入为出、取之于信徒用之于信徒”的良性循环,财务公开和问责机制较为健全。

总的来看,美国的宗教凭借宪法保障和市场化机制,展现出开放、多元和透明的特点。美国宗教的资金运作也遵循“量力而行”的自愿原则和市场化、规范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效减少了因金钱而生的腐败与信仰异化。尽管美国宗教界也存在争议与弊端,但整体制度环境显著避免了腐败滋生的系统性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

美国的宗教生态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对社会发挥着深远影响,追本溯源,关键在于宪法赋予的信仰自由与政教分离的原则。自由竞争使不同教派各展其长,透明机制则保证了资金与权力的问责。正因如此,宗教不仅未被体制腐蚀,反而在教育、慈善和社会正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开放而多元的格局,构成了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本文原载于2025年10月20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