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高市早苗:正在摧毁中美日敏感的战略平衡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句古老的东方智慧,是政治人物手握国家命运者的基本准则。但在日本刚刚上任首相的高市早苗身上,人们看到的却是对这一准则的轻视与浮夸。
在此之前,无论日本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如何深化,日本历任首相都清楚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红线,始终避免在公开场合触碰这一敏感议题。毕竟,对于地缘位置特殊、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的日本而言,维护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既是对地区和平的责任,也是对本国利益的保护。
但高市早苗的言行,已然打破了这敏感脆弱的平衡。彻底搞砸了日本长期奉行的精密骑墙术——或许她还沉浸在侥幸成为日本第一位女首相的欢喜雀跃中。
在外交上,她两次严重挑衅中国
中国显然不再愿意相信这位新首相。就在APEC会议期间,高市早苗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会面,并承诺遵守两国外交准则后,随后就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连续发布两条在此次会议期间与台湾代表林信义会面消息,并高调配发有关照片,并称对方为台湾“总统府资政”。
11月7日,她在国会公开发表了“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的激进言论,将台海问题与日本安保强行捆绑,甚至直接暗含日本自卫队介入的危险信号。
短时间内,高市早苗接连两次以近乎赤裸的挑衅方式决定了中国不再顾及所谓的“体面”与克制。
高市早苗理应清楚其涉及台海的言论会引发中方外交抗议,但她未必预判到这些言行早已突破了底线,并带来如此严重的风险。对以她为首的日本政府而言,高市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国内右翼的强硬诉求,巩固自身在该群体中的政治声望;二是向美国渲染日本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施压美方放宽对日本的武器管控限制,为其提供更多先进军事装备。
高市的涉台谬论绝非孤立的政治妄言,背后是日本右翼势力突破和平宪法束缚、谋求“军事大国”地位的偏执和狂妄。
在战略上,她撕碎了日本长期谋划
美国清楚日本的每一次卑躬屈膝,每一次渲染“生存危机”,本质上都是在将美国更深地裹挟进与中国的直接对抗中。过去十多年来,日本始终在推行一项不便明言的核心战略:利用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来实现其“国家正常化”的终极目标。
这是一种精密的战略骑墙——既要借助美国之力挣脱美国的控制,又要利用美国持续消耗中国;既要背靠美国的安全庇护,又想坐收中国的经济红利。
简言之,日本的战略逻辑是——用美国的矛,防中国的势;用中国的钱,养自己的力。它在中美之间走钢丝,既不敢真正选边,也不愿甘居人后,而是试图在两大国的激烈博弈中,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略收益——这正是其“既要、又要、还要”的深层心算所在。
日本小心翼翼地玩着一场“两面下注”的危险游戏。但面对养鹰人,怎么可能被日本啄了眼。无论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既不愿被日本的激进政策裹挟,卷入与中国的直接冲突,也不愿看到日本军事扩张失控、脱离自身掌控。
此前日本2024版《防卫白皮书》计划写入“协防台湾”条款,最终在美国压力下被迫删除,印证了美国对盟友的核心定位——需要的是“拴着链子的猎犬”,而非失控的“野狼”,战略利益的算计始终凌驾于所谓“同盟情谊”之上。
中国也当然明白日本这种两面下注,又两面利用的心态。现在她莽撞且粗暴的打破中日关系的平衡,最直接的后果是稍不小心会沦为中美大国竞争的弃子。中国借助高市早苗的“愚蠢”行为,不断推高抗议的力度,丝毫没有平息事态的意愿,就是在逼迫着她所代表的右翼不断出拳、持续犯错,并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系统性地将日本边缘化,并迫使其付出远超预期的战略代价。
中国一方面通过外交、军事、舆论多维施压,斥责日本介入台海的非法性与危险性,以及对二战秩序的原则性破坏;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区域经济整合(如RCEP深化、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重启可能性),让日本在安全上靠美、经济上靠中的“两面依赖”结构日益失衡。一旦台海局势进入不可逆阶段,日本若执意充当西方遏华的“东方乌克兰”,不仅无法实现所谓“正常化”,反而可能被中美同时视为不稳定因素而遭战略孤立,甚至被“分割对待”的境地。
换言之,高市早苗非但未能成为“大日本复兴”的推手,反而可能成为其战略冒进的牺牲品。她的莽撞,正在把日本推向一个既得不到美国全力背书、又彻底丧失中国战略耐心的危险境地。而中国,恰恰利用这一窗口,将日本从未来东亚秩序的核心参与者,逐步降格为可被绕过、甚至可被惩戒的次要角色。
高市早苗的激进言行——无论是鼓吹“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是试图将自卫队角色从“专守防卫”转向“先发制人”,都严重误判了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