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蒙的“堡垒”哲学与长期主义
戴蒙(Jamie Dimon)195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摩根大通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被誉为“华尔街最令人敬畏的银行家”。他出生于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从事银行业,这让他从小对金融行业耳濡目染。虽然家族并非超级富豪,但深厚的行业背景为他提供了早期职业资源和视野。他毕业于塔夫茨大学(主修心理学和经济学),后获得哈佛大学MBA学位。戴蒙的职业生涯始于1982年加入美国运通,并成为华尔街传奇人物桑迪·韦尔的得力门生。此后,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金融并购,包括协助打造花旗集团,并先后领导美国第一银行和摩根大通。据福布斯统计,2024年其净资产约26亿美元戴蒙,年薪酬达3900万美元。
除了卓越的职业成就,戴蒙更以其独特的风险管理哲学著称。戴蒙自执掌摩根大通以来,始终把系统性风险管理当作银行业的命门。他屡次提醒金融圈:“绝大多数风险,其实就摆在我们眼前。”在他看来,除了报表上那些明面的数字,更得看清底层潜伏的隐患。在他的推动下,摩根大通打造出了所谓“堡垒式资产负债表”的资本结构,坚持审慎配置与严格风控。戴蒙每年在股东信里反复说:“要持续审视潜在风险,风控标准必须维持在最高水准。”他要求银行不做表面合规,而要实施常态化压力测试,以应对极端情形。戴蒙认为,银行最怕的就是“自满、官僚、套利心态”——只有把风险管理变成制度、化为日常,才可能穿越周期。也正是凭借横跨多条业务线的风控机制和高效的识别流程,摩根大通在多次金融动荡中始终走得稳健。
戴蒙对经济周期格外敏感。他尤其警惕市场上弥漫的过度乐观,认为非理性繁荣常常遮盖真实风险,最终引致剧烈回调。2020年疫情刚暴发时,他就判断美国可能重演2008年级别的衰退与金融压力,并火速调整应对策略。直到2024年,他仍在致股东信中警告:美国经济还面临通胀反复、全球资金失衡等多重威胁,必须保持谨慎。他始终坚持“穿越周期”的思维,不追逐短期利润,更看重资本的持续回报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戴蒙在危机中展现出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2008年金融海啸时,摩根大通几乎是唯一未受重创的大型银行,他还果断收购贝尔斯登,重塑其价值。到2024年投资者日,他再度明确,无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摩根大通都要争取实现25%的长期股东资本回报。他屡次批评华尔街流行的短期主义,呼吁银行业回归本质——服务实体经济,坚守诚信、客户至上和长期主义。
不仅在风控和周期判断上眼光独到,戴蒙在资产配置与并购中也兼具稳健与果敢。他不断巩固核心业务,也借并购补强战略短板。2004年收购美国第一银行、2008年拿下贝尔斯登,令摩根大通规模和竞争力跃至行业顶端。近年又通过第一共和国银行资产收购进一步扩大市场。但戴蒙在并购上依然谨慎。他曾明确说,即使现金充足,也只寻求“适当的并购”,对复杂交易始终保持审慎。同时,他不断优化资产组合,根据利率与市场波动灵活调整贷款与证券配置,将部分业务利润再投入关键领域。分析人士评价,戴蒙领导下的摩根大通“资本实力令人印象深刻”,可攻可守,为银行争取到极大战略弹性。
面对金融科技浪潮,戴蒙的策略是既雄心勃勃又冷静务实。他笃信科技是提效降本的利器,摩根大通2025年技术预算高达180亿美元。他大力投入创新,比如人工智能风控已投入2亿美元,每年减少超一亿美元的欺诈损失。Al在反欺诈、客服、营销等环节广泛应用,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他还鼓励内部创新试验,比如自研大语言模型、引入外部数据增强产品体验。在FinTech并购上,戴蒙积极布局支付、数字银行、网络安全等领域,以应对新玩家竞争。但他也不避讳错误,2023年公开承认收购理财平台Frank是“重大失误”。他强调每项技术投资都须经严格回报测算,但也表示,如果真能提升客户服务,可以“先推进,别太计较短期成本”。正是这套平衡创新与实效的策略,让摩根大通在数字时代保持领先,又未陷入盲目扩张。
在监管面前,戴蒙姿态强硬。他多次直言美国银行业正遭遇“规则猛攻”,呼吁行业“起来反击”。他认为过去十余年金融监管叠床架屋、条款复杂,反而拖累实效。他将这些监管比喻为“意大利面条图”,批评规则冗余无助于解决问题。戴蒙主张针对性调整规则,而非不断加码。比如在巴塞尔III谈判中,他强调“魔鬼在细节中”,反对不合理的资本提升要求。
全球市场布局上,戴蒙同样积极敏锐。他高度重视亚洲、欧洲和新兴市场。2025年初在上海,他公开肯定中国过去二十年提升民众生活的进展,承诺摩根大通会作为“长期投资者”深耕中国市场,强调“我们不会撤退”,并建议美国公司应适应中国现实。而对欧洲,戴蒙则多次发出警示,认为欧洲在经济竞争中已落后于中美,呼吁欧盟加速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改革。除此之外,摩根大通也在肯尼亚、科特迪瓦新设分行,发展企业银行与投行业务。戴蒙认为,只有深入本地、联动政府与企业,才能抢占全球竞争先机。
戴蒙也非常重视公司文化与团队管理。他强调“时刻保持警惕、提前准备”,借助数据分析预判潜在问题,并明确警告“自满、傲慢和官僚会毁掉公司”。在他推动下,摩根大通风控与审计机制持续升级,AI被用于自动检测欺诈与异常活动,确保各业务线统一遵循严格标准。他注重聆听基层声音,每年都率高管团队赴美国各地与地方官员、企业主和员工面对面交流。董事会还定期召开“无CEO会议”,独立讨论管理层与接班人问题,保障治理透明与延续。戴蒙塑造了一种既严谨又开放的文化,强调多样性与创新,并以身作则——每天与员工共进午餐、参观分行,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作为华尔街标杆人物,戴蒙以务实、果断、重人本的管理风格著称。早年执掌美国第一银行,他就大力削减冗余开支、保留一线员工,并亲自下沉各部门督导,树立铁腕与细节并重的风格。进入摩根大通后,他延续这一路线,更进一步。他言语简洁,却总能直击核心,把银行业的角色定位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飞轮”,高度重视其社会价值。
戴蒙出身纽约中产家庭,并无显赫的金融家族背景,但他的职业生涯深受“导师”桑迪·韦尔的影响,两人曾亲密合作十余年,后虽因权力分歧分道扬镳,但戴蒙多次公开称韦尔是其“重要榜样”。他的管理风格融合韦尔的并购手腕与自身对风险控制的执着,形成“电锯式成本削减”与“长期主义”并重的独特模式。戴蒙的妻子朱迪·肯特也是金融从业者,两人共同抚养三个女儿,家庭生活低调而稳定。
戴蒙的管理风格和对业务细节的执着,以及频繁与员工互动,为他赢得广泛信任。也正因如此,每次危机中,投资者与政策制定者都视他为可靠的声音。2008年收购贝尔斯登之后,摩根大通的声誉比肩伯克希尔。最新调查中,他仍是华盛顿频繁咨询的银行家之一。戴蒙的经历与影响力,印证了务实与责任心如何塑造行业领袖。就如他本人常说的:“银行本质是信任。”正是始终如一对该原则的坚守,让他成为业内最受尊敬的领导者之一。
最终分析结论:
戴蒙的投资哲学,扎根于平衡与前瞻。既要增长与创新,又求稳健与风控,危机中能守住安全,行情中敢抢夺机会。他深知市场狂热的危险,始终保持冷静、拒绝非理性扩张。这种长期主义加上审慎经营的策略,为整个金融业带来重要启示,即越是风云变幻,越要坚持资本和信誉的“双重保险”,把握周期与技术之机遇,这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的成功之道。
本文原载于2025年11月10日的安邦智库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