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猎人茂名挖出423公斤火流星 拟捐赠博物馆:是它最好的归宿
5月28日晚,一颗火流星划破广东茂名夜空,爆炸声震耳欲聋,瞬间亮如白昼。多数人认为,这颗火流星已坠落大海,陨石猎人步凡却不信这个结论,于是立即组建团队前往茂名,最终找到这块陨石。
9月7日,一篇题为《2025年5月28日茂名火流星降落的巨型陨石命名震撼公布:Maoming(茂名)陨石》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却引起不少质疑。在质疑声中,步凡用无人机镜头、现场提取影片、样本捐赠证明和国际组织“命名”报告,揭开这颗重423公斤、被命名为“茂名”的L6型球粒陨石被发现的过程。
《红星新闻》报道,5月28日晚上9时33分,广东茂名、湛江和海南海口、文昌的居民目睹一场天文奇观,巨大的火球自东向西划过,伴随雷鸣般的爆炸声。
许多人猜测,即使有陨石坠落,也应该坠海了。当时刚结束青海无人区猎陨任务回到宁夏的步凡在网上看到相关报道。步凡忆述,经过其初步轨道计算显示,火球应该是陨石,且没有掉入海中。5月29日,步凡就从银川飞往广州,并与团队另外两名成员在茂名汇合。
作为职业陨石猎人,步凡每年有200多天在户外寻找陨石。从业6年的他,此前已有3次寻找火流星未果的经历。他曾安慰队友,“积累的经验可能比找到的陨石更有价值”。没想到,这些经验真的派上用场。
抵达广州后,步凡团队立即投入工作,他们四处走访目击者,收集和分析各类影片资料,结合专业轨道计算,并专门到海南、湛江等地实地走访和测算。团队耗时两天分析火流星轨迹。通过目击者影片和监控资料,计算流星体滑入大气层的角度、速度和可能落点,经过测算得出关键结论,陨石陨落区就在陆地。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将搜索范围缩小到电白区沙院镇与小良镇交界的一片区域。
6月1日上午,他们采用“无人机高空侦察+地面徒步搜寻”的模式,沿著计算的陨石飞行轨迹,在半径2公里的范围通过无人机搜寻。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在电白区沙院镇一处荔枝园发现一个可疑撞击坑。无人机拍摄显示一个直径1.2米的坑洞,周围泥土四散,显示出巨大冲击力特征。
步凡忆述,起初以为是人为挖的坑洞,但洞口的周围比较松散,有红土和沙石向四边散开,就像非常重的物体砸下的坑洞。他徒步接近到发现坑洞的地点确认,发现坑壁上面没有任何铁锹动过的痕迹,初步确定应该是陨石坑。
据介绍,陨石坑在一片荔枝树丛中,呈喇叭口形状,上宽下窄,坑壁上有明显的陨石和坑壁摩擦留下的黑色痕迹,泥土中也夹杂著小块的石头状物体。步凡从坑壁上看到第一块疑似陨石后,起初还不敢相信,“我仔细观察发现它有非常新鲜的熔壳和断面,初步判断出它符合陨石基本的类型了”。
步凡形容,当时的心情“跟做梦一样,那瞬间的感觉很恍惚。因为毕竟之前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更立即联系其朋友——国内知名陨石爱好者王子尧。
在坑内壁,步凡发现了熔壳的陨石碎片,部分被泥土覆盖。随后,他与团队成员轮流挖掘10多个小时,才将这块巨大的陨石取出,陨石及碎片重423公斤。6月2日,王子尧从北京赶赴现场,确认了发现并采集了命名所需的数据。
广东现火流星划破天际 黑夜瞬时变白昼 网民称听到巨响|有片
9月7日,一篇题为《2025年5月28日茂名火流星降落的巨型陨石命名震撼公布:Maoming(茂名)陨石》的文章在网上发布,文章配以大量图片影片,展示陨石被提取的过程。文章还表明陨石主体持有者为步凡、陈金龙、吴胜强,是他们发现并挖掘了这块坠落于茂名电白区的陨石。
王子尧证实,陨石样本一周内即化验完毕,陨石类型为普通球粒陨石L6,于6月10日提交国际陨石学会命名。9月6日,“Maoming”(茂名)陨石获得认可。国际陨石学会数据库数据显示,该陨石是目前国内目击降落的第二大单体重量的普通球粒石陨石。
目前,步凡团队已向国内十余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捐赠研究样本,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步凡表示,若有国内科研院所、高校需要标本做研究,可免费提供样本。
紫金山天文台收到步凡团队捐赠的陨石样本后,也向他们颁发了捐赠证书。经过检测后,紫金山天文台出具的《证明书》显示,陨石是来自太阳系小行星的碎片,形成于45.5亿年前。陨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极低,只有地球岩石样本的百分之一,而铁陨石中的铀和钍含量更低,所以陨石都没有放射性,对人体无害。
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伟彪介绍,步凡团队发现的是一颗非常新鲜的目击陨石,由于它掉在地球上时间短,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科研价值相对更高。许多陨石带有小行星上表面的物质成分、物理性质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研究陨石,可获得小行星第一手资料。
他表示,这次通过无人机技术寻找到目击陨石,应该是国内首次,为未来陨石搜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下一步,步凡准备联系广东省内博物馆或当地收藏家收藏,“留在发现地广东,才是它在地球之旅中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