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躺平?内地青年兴“窝囊游”:山河不是用来征服,是用来拥抱
怕刺激却想感受高空下降的乐趣?担心落水又迫切希望体会溯流而下的快活?腿脚“功夫不够”但“登高望远”之心蠢蠢欲动?看似不可调和的两类旅行需求,如今也可“兼得”。
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坐电梯爬山,冒险度直线下降,治愈度却可倍增。近期,“窝囊游”三件套频频登上热搜,不少内地游客专程前去体验,并乐在其中。
“窝囊”第一套:可控慢降蹦极
提起蹦极,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从几十乃至几百米的高空一跃而下的画面。急速坠落产生强烈的失重感,伴随著“风驰电掣”的刺激,让很多人都欲罢不能。但也有不少人虽“心向往之”,却由于恐高、身体条件等原因望而却步。
近期,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湖南长沙石燕湖、湖北宜昌西陵峡快乐谷等多个景区推出的“窝囊版蹦极”项目颇受关注。这些项目的高度多不到传统蹦极的一半,体验者穿戴好专业安全装备,从跳台轻轻跃出后,只在跳下的瞬间有失重感,随后便会被弹力绳稳稳拉住,缓慢、匀速降落。如此“可控慢降”模式下,蹦极不再是“勇敢者专属”的游戏,而是一场“治愈系冒险”。
“高度刚够你看清地面上的砖块,下降速度慢到能数清山上的树,胆小星人也能尖叫著笑开花。”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景区工作人员小娜(化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极力向网友们推荐“窝囊版蹦极”。小娜分享道,不少游客落地后一边拍著胸脯说“太小儿科了”,一边转身偷偷询问工作人员,“能再慢点吗?还不够‘窝囊’呢!”,常让周围的人忍俊不禁。
“跳完会身体不适吗?”小娜的博文下,不少好奇者跃跃欲试,热切询问。“太‘窝囊’了,根本没啥事。”小娜打趣道,“慢悠悠晃荡著看风景,也是种另类的‘勇敢’嘛。”
“窝囊”第二套:躺平版漂流
不用“乘风破浪”,也没有刺激与冒险,只有悠哉悠哉看风景。传统漂流项目中,漂流水道有十多米甚至几十米的高度落差。在河道中极速下降时,游客往往要经历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体验,需得牢牢扒住船体,才能防止被“弹射入水”。而如今,穿上救生衣,或躺在小船上,或直接漂浮于水面,仰望天空,从河道轻缓漂流而下的“窝囊版漂流”成了游客们的“心头好”。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简直是真正的“随波逐流”,看起来爽翻了!河南的重渡沟,山东的利山涧,浙江安吉的原野西溪,江苏常州的茅山森林世界,甚至连北京郊区都安排上了“窝囊版漂流”项目。据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夏天,内地“窝囊漂流”搜索量环比增长135%。
“放松身体的肌肉,呈‘大’字形展开,一旦躺平,世界顷刻变得平静舒快,身体随著水流移动、旋转,美景便被自然送到眼前。”现居住于北京的林木(化名)仍对8月在广西体验的“窝囊版漂流”念念不忘。她分享道:“过程中,身边飘满一个个一动不动、满脸祥和的人。大家一起‘逃离现实’,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放松极了。”
“窝囊”第三套:自动挡登山
“你只管来,上山我自有安排。”如今,内地多个景区内,游客爬山的体验早已到“next level”(内地网络用语,一般指进入更高的境界)。
浙江千岛湖畔的天屿山,登顶需步行一个小时左右。而今,3段总长345米的景观扶梯依山而建,只需10分钟便可载著游客抵达山顶。更让人膛目结舌的是,扶梯还自带喷淋降温系统,可在炎炎夏日将电梯游人用水雾“包裹”起来,有效降低体感温度,还能营造出“仙气飘飘”的氛围感。
不能马上前往体验的民众,满心羡慕地询问: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必须步行吗?景区的回答是:当然不。天屿山下行,可乘坐橡皮艇,沿特别打造的“玻璃水滑道”一路滑行而下,穿出瀑布与竹林,不到10分钟便能回到山脚。
如此快活登山,还有人嫌“不够窝囊”。虽然确实一步没走,但上山“罚站”10分钟还是“累人”。于是,有景区对“自动挡登山”项目进行了趣味化升级。
杭州OMG心跳乐园推出的上山项目名为“天马行空”,即是乘上造型可爱,童话氛围浓厚的木马,慢慢晃悠著上山。轨道总长700米,累计爬升高度为60米,全程仅需6分钟。白马不仅能上山,还能下山。游客可在山上的终点处坐回山脚起点,反复游玩。
若是想寻求一些刺激,可选择乘坐“天路飞车”下山,在旋转S型赛道上,自行控制滑行速度,当一回“秋名山车神”,同时饱览沿途的富春山景。
“‘窝囊游’并不等于‘躺平’,这不是放弃体验,而是积极重构体验方式。”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巍认为,现在有的游客拒绝“玩得拼命”,转而选择更可持续、更关照自我的方式接触世界——山河不必用来征服,而是用来拥抱。体验的价值不在于强度或数量,而在于真实的舒适与内心的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