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机日本停车场与当地人起冲突 因1行为“涉杀人未遂”被捕

撰文: 日本物语
出版:更新:

十一月的日本名阪公路,在一片持续不断的车流声里出现了短暂的静止。这里的伊贺服务区通常是长途司机歇口气的地方,夜间九点以后气温下降得快,只剩车辆散落的余温和照在地面的昏黄灯光。就在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时段里,一场围绕停车位的争执迅速升温,最终让警方以“杀人未遂”处理。

当地警方的调查显示,冲突双方互不相识,一位是来自奈良县天理市的四十六岁公司职员,另一位是住在东京都小金井市的三十八岁中国籍开丰田(TOYOTA)埃尔法的出租车司机包健将(预计是某旅行社的)。

记者实地调查,来到三重县伊贺市服务区的停车场。(YouTube@CHUKYOTV_NEWS)

两人因停车位纠纷争吵后 他这1行为太过火被定性为“杀人未遂”:

+11

当天两人因为停车顺序争吵起来,这类摩擦在日本的服务区并不少见,大多数时候几句抱怨就过去了,但那天晚上事情的发展明显超出了常规。争执过后,现场的冲突节奏突然加快了。包健将回到驾驶席,而那名上班族站在车前的位置没有腾让。

车辆一旦发动,身体和车身的距离便被瞬间压缩。受害者被顶上了引擎盖。按照常识,这通常会让驾驶者立刻踩停,但车却继续往前。受害者后来告诉警方,他被迫抓住车头的边缘,另一只手拨了报警电话。

那段五十米的移动并不算长,甚至在服务区里也就是半个停车带的距离,可被挂在引擎盖上的人只能凭本能维持平衡,而包某的车辆采用急加速、急刹车和短暂的蛇行,都让这段移动变成一种无法预测的风险。案件记录里也正是这些危险动作,成为警方把案件按“杀人未遂”方向处理的主要依据。

【延伸阅读】中国教书日裔女老师回日本惨被杀!疑凶“特殊身份”曝光惹热议(点图了解更多)▼▼▼

+9

最终受害者的伤势并不严重,腰部和手臂留下擦伤。可伤势轻重并不能改变警方的判断,因为在日本的司法体系里,是否构成重大案件更多看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事件发生后,包健将驾车逃离了现场。受害者报警时对车辆细节的描述很准确,让警方能迅速锁定目标。几小时后,包健将在四日市市内被找到并被拘捕。

在随后的审讯中,包健将承认车辆确实载着对方移动,但否认有杀意。嫌疑人的陈述与检方的判断之间的落差,在日本刑事案件里并不罕见。司法机构通常不会只依据嫌疑人主观的否认,而更关注行为本身是否具备足以致命的风险。

法律上所谓的“未必的故意”,即行为人是否明知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却仍然继续行动,在此类案件中往往成为争论点。五十米的行驶距离、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危险动作以及受害者当时的状态,都使这一判断变得复杂。

案件公开后,日本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围绕外国人行为的讨论。一些评论提到曾在商店里看到有人随意拆开商品包装,被提醒后以“不懂日语”为由搪塞;另一些人则担心公共空间里规则意识的下降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虽然这些例子和案件本身无关,但在舆论氛围紧张的时候,类似言论往往被合并到同一个框架里,以至于使事件获得了超出本身范围的关注。

随着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现场监控、行车轨迹和双方的陈述都会成为审理的关键。包健将的否认与受害者的描述之间存在不小差距,这些内容将被逐一比对,用以判断当时行为是否已经跨入致命危险的范围。

参照过往的判例,如果法院认定行为中含有明确的风险因素,量刑多落在三年至五年之间;是否适用缓刑,则取决于受害者的意愿、双方是否达成赔偿,以及嫌疑人在法庭上的态度。若检方认为危险驾驶的构成更明显,也可能朝危险驾驶致伤的方向推进,但车辆在行驶中载着他人并反复做出危险动作这一点,使案件更贴近杀人未遂的框架。

当前两国的关系有点微妙,在如此的舆论环境中,双边的涉外案件往往会被放大并审视,任何偏离公共规则的行为都会迅速被捕捉、传播,并被放入更复杂的叙述结构里。

对在日本生活的华人来说,公共空间里的举动必须更为谨慎,遵守规则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维系日常生活安稳的前提。一旦情绪失控或行为越界,承担后果的始终是当事人,而在这样的时期,遵纪守法比以往更加重要。

【延伸阅读】在日本大阪遭男子当街掳走 中国少女离奇死亡 遗体验出两种物质(点图放大浏览):

+15

【本文获“日本物语”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Jap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