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茸茸动物甩水是本能?科学家揭汪星人这样做 受1神经机制影响
毛茸茸的哺乳动物在背上沾上东西时,会本能地进行“狗狗甩水”。你一定见过狗狗甩掉水滴的搞笑模样,但这种甩动其实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牠们能借此摆脱身上可能引起不适或损伤的异物。而这项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直到现在才逐渐被解开。
研究发现,这种行为涉及一种叫做“C纤维低阈值机械感受器”(C-LTMRs)的神经受体,以及Piezo2蛋白。老鼠也是会“甩干”的物种之一,因此科学家选择老鼠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这个行为的神经基础。►毛孩子有IG了,来追踪我们吧!
他们透过光遗传学技术,用光来激活老鼠的特定神经,甚至在没有油滴的情况下也能诱发“狗狗甩水”行为。而当他们破坏了C-LTMRs后,老鼠的甩动行为也大幅减少。
一时抓痒一时爽
C-LTMRs主要分布于哺乳动物的毛囊中,通常与愉快的触感有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抚摸毛孩时牠们那么享受)。然而,当背上有黏著物时,这些受体也会发挥功能,向脊髓和脑干传递讯号。当研究人员抑制了这些神经元的讯号传递后,不管是光遗传学还是油滴刺激,老鼠都无法再进行“狗狗甩水”了。
这个神经路径或许也与人类的“痒感”有关。研究的第一作者张大为(Dawei Zhang)表示,1939年,科学家Zotterman在猫身上首次发现C-LTMRs,并观察到牠们在刺激停止后仍然会持续反应,这与人类的痒感很相似,因此推测C-LTMRs与痒感有关。在这次实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老鼠在“狗狗甩水”的同时,常伴随抓痒行为;当破坏C-LTMRs后,抓痒行为也减少了。
未来,研究团队希望探索为什么有些动物不会进行这种甩干动作,这可能涉及感觉、运动或其他神经系统的差异。这项研究已发表于《Science》期刊。
参考论文:
C-LTMRs evoke wet dog shakes via the spinoparabrachial pathwayScience
延伸阅读:科学家揭露狗狗脑袋大小与脾气有关 结果颠覆脑大就聪明传统观念(点击连结看全文)
【本文获“明日科学”授权转载。】